吳中書帶領台經院 接軌ESG國際舞台

據工商時報本月陳碧芬專訪;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指出台灣現處於轉骨時刻,朝野要勇於突破,台經院專長於產業發展研究,延續過去經驗,帶領揮政策智庫角色,將優先成立「ESG永續發展中心」,主動引領國內外產業建立平台共同行動,吳中書院長說:「智庫必須一起做些事。」
台灣經濟研究院係中國信託與台泥共同出資成立,由辜振甫博士於1976年9月1日創辦,成立宗旨為積極從事國內、外經濟及產業經濟之研究,並將研究成果提供政府、企業及學術界參考,以促進我國經濟發展,為台灣最早由民間設立之獨立學術研究機構。新任吳中書董事長長期關注國內外經濟發展議題,為美西北大學經濟學博士,歷任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金融研訓院董事長等職,資歷完備,學養俱豐。
台灣經濟研究院董事長吳中書接受專訪時指出,政府理當要善盡審慎的政策規劃與行動,卻常一看到景氣不好時,「就沒關係,財政就寬鬆一點」,四處大灑幣,本來答應的政策後來卻變得不一樣,久而久之,老百姓就對政府不信任了,政府的政策會因此比較沒有效果,反而造成經濟體系處於一種不安的狀況。
2022年11月逝世的2004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Edward C. Prescott,以學術研究政府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執政者一旦違反原先承諾的權衡政策,將帶來時間不一致性(time inconsistency)的問題,因此具可信度(credibility)的政策法則優於權衡,以避免政策效果經常在錯誤的時間發生作用,而加重對經濟金融情勢的紛擾。
財政政策是由政府規劃與執行的政策,會透過政府支出和稅收來影響經濟。吳中書指出,政府以審慎的財政政策為主,不在財政上過度支出,一旦過度支出容易造成財務赤字太高,國家債務餘額跟著高漲,很多負面的經濟影響跟著出現,如幣值貶值,通膨上升,國內資金外流,債留下一代子孫,1970年代的美國就是非常明顯的例子,市場的預期通膨很高,利率飆高破10%,失業率也跟著衝上10%。
「財政政策不該造成債務高漲、通膨上升,應搭配景氣周期循環」,吳中書說,經濟景氣上去,財政稅收會增加,景氣下來時,稅收自然減少,也是以長期觀點看財政支出的正確角度。Prescott的研究觀點在提醒,需求面的政策過於濫用時,上述的替換效果會消失;而且,政府經常在財政政策上食言,必會失去民心,政策效果也愈來愈沒效果。
全球經濟2022年第一季以來遇到多重挑戰,歐美大型經濟體表現不理想,國際經濟組織預測2023年全球GDP年增率恐將腰斬,吳中書指出,仰賴出口的台灣,2023年必將不可能有暢旺表現,「要有風險的概念,來看待2023年的經濟!」。台灣經濟研究院預估,2023年台灣經濟成長率2.9%,見不到過去4年的高度經濟成長,中美貿易戰、台商回流投資、疫情對科技製品出口的紅利,將逐漸消失。
「不可能期待一個經濟體持續的高成長,尤其台灣開發度高、進出口對經濟貢獻高」,吳中書表示,所幸台經院預估,2023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1.95%,通膨也不到2%,遠低於絕大部份國家,在此情境下,台灣要持續進步就是往制度性改善、推動結構性的改變,努力重建法規,該有的法規鬆綁、競爭力的提升可以利用這段時間推動,等到景氣慢慢復甦的時候,結構性問題初步獲得解決,就能順水推舟、破浪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