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領大思潮 「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序言
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胡佛教授與楊國樞、李亦園等學者談及這樣的大環境,咸認台灣在經濟建設上成果初現,但在政治和人文建設上,卻亟待制度的建立和思想的重鑄。學者們溯析中國近代歷史脈絡,彼此激盪出許多值得當時和今日思考與反省的觀點。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呼聲中,警總卻驚傳發動圍剿國策顧問陶百川先生的事件,陶先生長期奔走於黨內外,居中舒緩對立情勢,是諫諍威權、捍衛自由的大無畏政治家,這次保守勢力的反撲'更加深了學者們匯聚力量,引領時代大思潮的決心。
基於知識份子責無旁貸的使命感,學者們提議舉辦一項研討會,這樣的熱情與構想很快與《時報》的信念相結合。在余紀忠先生的全力支持下,我們召集了社內同仁高信疆、鄭淑敏、彭垂銘、王汎森、唐光華等,與學者們一起展開作業程序,決定以「近代中國的變遷與發展-人文及社會科學的探討」為整個活動之核心,邀集海內外十九位精英學者(文崇一、余英時、李亦園、李鴻禧、呂亞力、林毓生、金耀基、胡佛、韋政通、陳其南、黃榮村、張朋園、張玉法、張忠棟、葉啟政、張灝、楊國樞、劉述先、瞿海源),從民國七十一年七月二十八日起,在宜蘭的棲蘭山莊舉辦三天的學術研討會。並緊接著自八月一日起, 一週之內環繞此核心,以「挑戰與突破」為題,接連舉辦五場公開講座和一場大型座談會。研討會後,余紀忠先生與當時《中國時報》總主筆楊乃藩先生邀約諸學者為陶百川先生作了壽宴。
三天的棲蘭聚會巧遇颱風肆虐,山莊對外交通中斷,危疑的情勢考驗著與會者的決心,然而,風雨呼嘯中,只聞關懷國家社會的熱切討論聲,停電漆黑的斗室裡,但見智慧激盪的光芒。學者們分別從思想史、意識形態、政治或心理的實證研究等角度剖析近代中國的變遷,並捕捉當代政治、文化風貌,期具體指引未來中國的發展。這在當時及以後的政治變遷和學術研究上均樹立了一個突破性的指標,會中所提之觀點,若引余紀忠先生之言,可謂攸關國家改革至巨的大綱大節,而這也正是為何二十年後的今天,我們仍要以最慎重的心情出版這本論文集的原因。
二十年過去了,台灣政治從威權解構、到民主改革、到民族認同分歧,社會從熱情拚搏、到走過繁華、到期待再起,當年棲蘭會上意氣風發的壯年俊彥,如今已華髮平添;觸發這場機緣的陶百川先生,也從八十高齡而登期頤之壽;論文出版前夕,余紀忠先生則已與世長辭,父親一生幾以生命辦報,所在乎的不只是成就一項事業,更在於實現一份理想,他曾深切期勉:「以宏觀的視野,發揚求真務實的風氣;以前瞻的規劃'迎接中國世紀的來臨。」當年的研討和講座內容曾在《時報》要聞版和人間副刊廣為披露,確已宏觀、務實地完成鼓盪時勢、推動民主改革風潮的階段性任務。而今,論文集出版在即,當年學者諸君更提筆附上後記與感言,期待藉由此書的出版,鑑往知來,再匯時代風潮,更造繁榮公義的社會。同時,我們也謹以此書為陶百川先生期頤之壽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