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航空業慘況,交通部再爭取紓困補助

新冠肺炎全球延燒,各國空中交通幾乎停擺,航空業對於突如其來的衝擊,面臨極大考驗,不只有減班、減薪、裁員措施外,甚至有不少公司聲請破產,疫情影響使過去光景不在。最新數據指出,在短短幾個月的疫情期間,抹滅了21年的航空業成長,航空客運量直接回到1999年的水平。

據《CNBC》報導,根據旅行數據分析公司Cirium最新報告指出,航空業的客運量成長超過20年,但因為疫情關係,在短短幾個月內,抵銷了21年的全球客運量,使今年航空公司的客運量下降到1999年的水平;Cirium表示,與前1年相比,2020年的客運量估計下降67%,要恢復到2019年前的水準,保守估計至少需要到2024年。

根據彭博統計報導,截至7月,全球已有約40萬名員工,包含機師和機組人員被解僱、暫時解僱休假或被通知將失去工作。歐洲國際機場協會(ACI Europe)於10月27日示警,如果今年底前旅客量還沒開始恢復,歐洲近200座機場未來幾個月將面臨破產困境。

ACI發言人表示,面臨風險的機場,主要為每年客流量低於500萬人的小型地區機場,如果這些機場倒閉,將對當地就業造成不成比例的衝擊;而歐洲大型機場消耗現金的速度也將難以為繼,最大的20座機場今年來債務已暴增160億歐元(189.1億美元),相當於正常時期全年營收的近60%。

台灣方面,交通部民航局11月27日公布的統計數字顯示,六家國籍航空公司前三季累積虧損金額多達85億元,預期第4季的營運仍相當辛苦,全年六家國籍航空累虧恐破百億元。雖然華航、長榮有貨運支撐,但僅第2季因為國際疫情極為嚴峻,增加相當多的防疫物資和醫療用品運輸,加上當時油價偏低,艙位不足、運價上漲,故兩大航空都能獲利。當國際疫情已成常態,第3季航空貨運運價略為走低,在客運還是無法回升的窘境,致使兩大航空業者第3季單季無法出現獲利。

疫情近日內又再起,專家們預計2021年會有更多的航空公司倒閉,航空業要如何突破難關是各家業者與政府須面臨的課題。交通部今日表示,國際疫情仍嚴峻,邊境暫時無法解封,將再向行政院爭取50億元紓困補貼,盼無縫接軌至今年6月底。

相關新聞

央行總裁楊金龍14日表達「台灣當然有發行穩定幣空間」的基本態度,並主張是須由金融機構發行,且一定會比照美國的作法,綁定國庫券等商品。...
立法院財政委員會13日邀金管會主委彭金隆率所屬機關首長列席業務報告,並備質詢,多名立委針對虛擬資產專法、穩定幣、RWA代幣化表達關切。...
近日台南 烏山頭水庫 浮動太陽能板引發外界質疑可能影響水質,甚至清洗是用清潔劑等,未來浮動式太陽光電開發是否需要環評也引起討論。...
為解決輝達台灣總部用地僵局,台北市副市長 李四川 昨(12)日宣布,今日將發函新光人壽,盼合意終止北投士林科技園區T17、T18 地上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