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環境議題可以凝聚社會

他所謂的「虛無因應」,意思是:「我看到很多華麗的口號,卻很少看到實際的行動;會開得很多,政策卻很少;表面的儀式很多,深層的思維卻很少。」葉俊榮說:「即使我們經歷了小林村滅村這麼悲慘的事,即使我們看到了日本的 311 震災,即使我們看到了泰國洪災,我們還是沒有把氣候變遷當成是攸關台灣存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他說,事實上,從對世界應有的責任,以及本身地理條件的脆弱來看,「台灣是最沒有權利和資格輕視這問題的國家之一。」

葉俊榮指出,台灣是溫室氣體排放量成長最快的國家,人均排放量是亞洲第一,「對地球暖化『貢獻度』這麼高,難道不應該好好檢討怎麼樣減碳嗎?」其次,因為所處的位置和敏感脆弱的地質,加上人口密度和產業特性,一旦出現極端氣候,台灣會受到很大的衝擊和打擊,照理講,台灣人應該要有趨吉避凶的作為才對啊!但他發現:「但很明顯的,台灣人根本忽視這個問題。」

其中的關鍵是反應遲鈍的「恐龍政府」。葉俊榮說,政府的心態是「出了事不趕快要有反應會被罵。」所以天災後要有善後,但卻從不肯用心對環議題做事前的完整規畫;因為深怕環境議題會對產業發展造成影響,所以不敢採取行動。葉俊榮慨嘆:「政府失去『領導』格局,政策被保守的產業思維綁著走。」

他說,做為一名知識分子,保持理想性是非常重要的特質,「但我提到的產業發展也可以同時對環境友善,這絕不是做不到的高調,而是有事實根據的理想。台灣的技術能力、財務能力和國民素質,都是可以發展低碳經濟的優良條件,就看願不願意用心。」

以光電產業為例。台灣光電產業的年產值已突破 2.2  兆新台幣,佔全球市場的 20%,但葉俊榮問:「台灣自己、尤其是政府的新建建築,有多少使用太陽能板?」台灣是腳踏車製造王國,但是多少上班族可以騎腳踏車上班?葉俊榮說,政府可以誇言舖設了多少自行車休閒道,但卻無法提供足以讓腳踏車成為正式交通工具的環境,「台灣有這麼強的生產技術,但為什麼卻不用在我們自己的生活上?」

葉俊榮說,為了盡一分地球公民的責任,也為了讓在氣候變遷的災變來時,有更好的調適力,台灣都應該更積極地投入低碳生活的模式,「甚至於,從比較現實的角度來說,這麼重視經濟發展的台灣,難道不應該想辦法在未來的綠色經濟、綠色產業卡到一個好位置嗎?要說商機,這裡商機最大。」

只是很可惜的是,台灣很多企業和政府部門不願意改變既有的模式,不把全球必然會走的低碳模式視為轉型發展的機會。「70年代的美國汽車產業不願意面對能源問題,市場就被日本汽車業取代。」葉俊榮說,高耗能經濟的時代勢必會成為過去,台灣不能再逃避下去了。」

此外,他還提到,無論台灣人的政治立場是如何對立,但大家畢竟都同樣生活在這個島嶼上,氣候變遷影響的是所有人的生活,「如果大家更清楚認知到,在大自然面前,我們的確是命運共同體,沒辦法分彼此,這樣我們會不會更懂得要互相尊重、要一起努力!」因此,葉俊榮認為,誠實且積極地面對環境變遷,不但能讓台灣避免損害、給產業新的機會,「更具有凝聚社會意識的力量。」

相關新聞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老幹、新枝加入陣容,潘俊榮掌舵,苗豐盛任監事會召集人,朝世代交替邁進  工業總會24日進行理監事改選,在現任理事長苗豐強不再續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