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5月CPI創近10年最大漲幅

台灣通膨率已連續三個月超過3%,5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3.39%,創下近10年來最大漲幅。中央銀行調高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至2.83%,核心CPI也達2.42%。根據央行最新報告,預估下半年通膨率隨原油價格漲幅減緩而緩步回降,不過,要回到2%以下恐怕要等到明年。

台灣食物通膨率亞洲第二高

高通膨全球肆虐,台灣根本躲不開,民眾抱怨一般物價直直漲,只有官方數據看起來沒事。外銀經濟研究部門把亞洲各國相關數據攤開來比較,食物類占消費者物價指數比重排名亞洲倒數第四的台灣,這一年來的食物通膨率卻高居亞洲第二!

央行臉書在6/16傍晚後被臉友灌爆,因為當天央行理事會決議升息半碼、調整今年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及核心CPI年增率預測值分別為2.83%及2.42% ,有臉友直接嗆「我們都知道,生活的通膨早就不只2、3%,只升半碼是準備迎接更高的通膨?」,「這樣調是要讓台幣續貶、民生物資繼續狂飆囉?!」

此波的高通膨原因之一,來自俄烏戰爭引發的能源、大宗商品、糧食價格大漲,歐美國家通膨率創下數十年記錄,相對起來亞洲通膨率比較不嚴重,但所有外銀經濟研究部門都發現,亞洲通膨最大壓力來自食物類別,因為在各國CPI一籃子中的占比較大。且需注意的是,根據歷史經驗,食物通膨不太可能很快緩解,估計會成為亞洲經濟動能更大的擔憂。

澳盛銀行大中華區經濟研究團隊最新報告顯示,食物類在CPI一籃子的占比,各國排序上以印度的45.9%最高,泰國的40.4%,排第二,台灣24.8%排名亞洲倒數第四,高於中國大陸、新加坡、韓國;這一年來食物類的通膨率變動,最高是印度的7.8%,台灣以7.4%居次,相對上中國大陸、越南僅2.3%、1.3%。

行政院主計總處也指出,受到國際農糧價格及油價高漲影響,各國CPI食物類與油料費漲幅顯著,今年前五月的漲幅為5.8%,對比美國的8.6%、歐洲6.1%、南韓4.6%、泰國4.5%、香港3.8%、新加坡3.1%,在亞洲國家中,我國漲幅相對較高。

依據主計總處統計的CPI七大類指數中,5月以食物類年漲7.4%變動影響最大,主計總處分析,主要因蛋類及肉類受飼養成本提高影響,蛋類價格上漲27.98%,創41個月來新高;肉類價格上漲7.88%,創87個月來新高;蔬菜受天候不佳及上年低基數影響,價格上漲22.12%,外食費上漲5.8%,創163個月來新高。

外銀據此建議,各國除了央行升息,政策制定者應使用行政措施,以應對食品的高通膨,尤其現在存在多種原因導致全球糧食短缺加劇,短期內食品通膨不可能緩解,民以食為天的道理下,持續的高額支出勢必會排擠更多的耐久財消費,阻礙疫後經濟來自內需支持的復甦動能。

整體CPI 較美國、新加坡溫和

另外,在非食物方面,包括油料費、電費等,我國漲幅相對較低,如就油料費漲幅觀察,各國均達2位數,我國漲16.1%(1至5月平均),較美國44.2%、泰國30.4%、歐元區30.0%、南韓26.6%、新加坡24.9%(1至4月平均)、日本19.7%為低,因此我國整體CPI漲幅較其他國家溫和。

主計總處提到,有媒體報導我國食物類物價漲幅高,貴到吃不下,但CPI漲幅高,不代表物價水準高。若要比較各國在相同時點的物價水準及貨幣購買力,通常參考世界銀行依完整周延的調查及統計方法所公布的購買力平價(PPP)統計。

世銀最新公布資料以2017年為基準,由176個參與國家經濟體,就1000餘項兼具可比較性與代表性的商品及服務,於各國境內查價後編算而得。若以全球平均物價水平為100,我國約為77.5,排名第73位,低於美國(150.0)、日本(140.9)、南韓(115.6)、新加坡(96.2),高於泰國(56.8)。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