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訪問歐洲前夕 看美中歐三角關係

中國近來在對歐洲關係接連遭遇兩項挫敗,一是中國與歐盟的全面投資協定,被歐盟議會無限期擱置;二是立陶宛宣布退出中國與中東歐集團的「17+1」合作機制。當然,挫敗背後肇因於美中角力,但也該歸咎中國的戰狼外交政策失誤。

去年底中歐投資協定簽訂,很大原因要歸功於德國。德國是去年歐盟輪值主席國,而德國經濟要成長,與中國市場及中國作為生產基地密不可分;總理梅克爾也想在今年卸任前,留下政治遺產。更重要的,歐盟希望在國際經貿勢力角逐中,有自己的一席之地,而不是依附美國。

而中國面對來自美國的全方位打壓,需要聯合歐盟。在政治、經貿上都有一個緩衝,中歐投資協定正好符合中國需求,協定談判歷七年餘完成,也是兩相得利、皆大歡喜的一件事。

但對美國而言,去年底正值新舊政府交接,拜登的政權交接班子曾暗示歐盟,不要操之過急簽訂協定,但歐盟沒聽進去,因為歐洲也要考慮自己的經濟利益,希望追求外交自主。

協定雖經過歐盟執委會批准,生效還需要歐洲議會審議通過,而歐洲議會3月對新疆人權有關的官員制裁,後激起中國反制裁。北京在政策拿捏上失準,縱放「戰狼外交」,制裁對象竟包括歐盟議會議員、智庫學者,結果招致歐洲議會強烈反彈,5月20日投票凍結歐中投資協定,解凍條件是北京必須撤銷對歐盟政界人士與學者的制裁。

中國外長王毅開始尋求解套,出席慕尼黑安全視訊會議時強調,投資協定不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恩賜」,煽動政治對抗和經濟脫鉤不符合歐盟的利益,中方將堅持自己選擇的制度和發展道路,同時也充分尊重其他國家的自主選擇;另外,北京也邀請波蘭、塞爾維亞、愛爾蘭和匈牙利四國外長訪問中國,想各個擊破。

雖然歐盟強調「暫緩」並不代表「中止」,投資協定復活並不是完全沒希望,但梅克爾今年9月將卸任,繼任者綠黨黨魁貝爾伯克(Annalena Baerbock)呼聲甚高,而綠黨正是歐洲議會中反對中國最力,現在中國不願拉下臉,歐洲議會也不願讓步,造成僵局。

對歐洲來說,中國不單只是用來抗衡美國的籌碼,同時也是個威脅。雖然中方一再強調「支持歐洲一體化」,但歐盟擔心中國企圖分裂歐盟,要分而治之。尤其是中國經營多年、與中東歐的合作機制「17+1」,在歐盟27國中,中國企圖支持較不發達的中東歐國家,對抗較發達的西歐,邀訪四國外長就很明顯。

但17國也未必都同心,立陶宛23日宣布脫離「17+1」機制,並敦促其他歐盟成員國也離開這個機制,歐盟27個成員國應該團結,尋求「更加有效的27+1做法與中國交流」。

立陶宛這個波羅地海小國,不僅在新疆問題表態聲援維吾爾族人權,還在今年3月宣布將在台灣設貿易代表處,中方的第一反應很情緒性。「環球網」發表社評,怒嗆立陶宛「夜郎自大」,新疆事務不干立陶宛的事,即使歐洲國家干涉中國內政,也輪不到立陶宛。

有評論指出,北京目前的戰狼外交作為,直接源頭就是習近平;中共不會對內外任何壓力妥協讓步,怕先例一開,後患無窮,自然不會放鬆反制裁。

但王毅發言已趨緩和,他29日與塞爾維亞外長會談時表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合作聚焦經貿合作,不涉及安全,中方從來沒有地緣戰略意圖,更無意搞什麼勢力範圍。

當然歐洲國家最近對中國強硬,與強調美國優先、不顧盟友的川普下台有關。拜登上台後,強調重視盟友,歐洲與美國的關係愈來愈接近,且協調彼此對付中國的政策。可以想見,拜登即將展開的歐洲之行,無論在倫敦的G7高峰會,或在布魯塞爾的北約高峰會,美歐共同對抗中國的態勢會更加明顯。

歐洲人常抱怨,美中關係好的時候,歐洲就被冷落;一旦美中關係不好,美國與中國又開始想到歐盟了。歐盟一方面強調自主外交,另一方面當然也受美國影響。譬如,原來歐洲並不關注美國提出「印太戰略」,現在歐洲德國、法國及英國都意識到要參與自己的印太戰略,紛紛派遣戰艦加入,在南海、東海等地與美日軍演或訪問。

歐洲也有擔憂,尤其面對中國崛起,以及美中競爭的態勢,歐洲急於超脫目前的世界格局,但能否克服內部分歧,提升自己的能力,也是影響美中關係發展的關鍵因素。

相關新聞

微軟將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人工智慧(AI)大廠G42,投資15億美元。據悉美國官員先前與G42展開幕後磋商。路透 微軟...
 美國總統拜登備戰大選拚連任之際,美中貿易戰再掀波瀾。外媒報導,拜登擬對原先最高為7.5%的中國鋼、鋁產品,以「301條款」課徵高達25%...
優市場預期;經濟恢復消費不及生產,需進一步關注中小企業發展  大陸統計局16日公布今年第一季GDP年增5.3%,較上季加快0.1個百分點,...
國際貨幣基金 (IMF) 小幅上調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原因是美國和一些新興市場表現強勁,不過同時也警告,在持續通膨和地緣政治風險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