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走向終結,還是繼續擴大?

《日經》報導,全球化的真正起點是哪?大航海時代拉開序幕的15世紀末、工業資本主義勢頭加強的19世紀中期、美蘇冷戰終結的1989年……。不同有識之士的答案並不相同。全球化將走向終結,還是繼續擴大?

歷史學家芮樂偉·韓森(Valerie Hansen)在自己的著作中向世人展現的大膽説法是,追溯至北歐的維京人、中國、印度、中東等各民族開拓陸海貿易路線、加深世界聯絡的「公曆1000年前後」。

據稱全球化的概念本身誕生在1929年的比利時。經濟學家馬克·萊文森(Marc Levinson)的著作表示,幼兒就開始對廣闊的世界産生興趣。

宣稱擁有如此漫長歷史的全球化將走向終結的聲音不絕於耳。這一看法是認為,對於雷曼危機和中美貿易戰帶來的全球化停滯局面,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成為最後一擊。

把半導體晶片(Chip)和世界末日決戰(Armageddon)兩個詞拼在一起就成為「晶片決戰」(Chipageddon)。這種新造詞彙所象徵的供應鏈混亂或將因中國的抗疫措施而長期持續。此外,日美歐等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也將令人員、貨物、資金的流動陷入停滯,這一點毫無疑問。

正如印度停止小麥出口一樣,已有國家因穀物和資源的短缺及價格上漲而採取重視國內的對策。很難説不存在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成為導火線,招致貿易保護主義的蔓延和經濟條塊分割的風險。

斷言「全球化歷史的終結」為時尚早

但認為全球化的歷史走向終結或許顯得操之過急。德國物流大型企業敦豪(DHL)和美國紐約大學根據貿易、資本、信息和人流的數據,計算顯示世界全球化程度的指數(以2001年為100)。新冠疫情下的2020年為124,與2019年的125相比僅略微下降。

今後將發佈的2021年指數有可能提高至創歷史新高的2017年的128附近。觀察聯合國機構的統計數據,2021年的赴海外遊客降至新冠疫情前的3成左右,但貨物貿易量和海外直接投資已突破之前的水平。

不僅是新冠疫情,高估烏克蘭危機的打擊也是錯誤的。在3月2日的聯合國大會上,不含中國和印度的141個國家支持了譴責俄羅斯的決議。這些國家之間的貨物貿易量佔到全球整體的6成。雖然能源和金融領域的對俄制裁確實嚴厲,但世界經濟往來和人員交流並未因此而停止。

信息領域蘊含可能性

經濟學家潘卡吉·蓋馬沃特(Pankaj Ghemawat)把全球化不斷搖擺的情況比喻為悠悠球。在因疫病和戰爭而暫時倒退之後,增長的力量必將發揮作用。過度偏向樂觀論或悲觀論的任何一方都是危險的。

全球化的增長空間依然巨大。從世界整體來看,貨物和服務的出口額僅為GDP的19%,海外直接投資僅為固定資本形成總額(官民的總投資)的5%,移民僅佔總人口的4%。因此蓋馬沃特評論稱,目前仍未走出「半球化(Semi-Globalization)」的階段。

蘊含更大可能性的是信息領域。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的統計顯示,世界數據流通量(每月)自2020年至2026年將增至3.4倍。全球化的下一個處女地是否會擴大至這個領域?

美國微軟的團隊協作應用「Teams」的每月用戶人數超過了2.7億人。身在世界的任何地點,都借助數字的力量聯絡起來,跨越邊境追求商業和教育機會的趨勢將加強。

前文中提到的經濟學家馬克·萊文森(Marc Levinson)把19世紀以後的全球化浪潮分為4個階段。他認為全球化在以貨物流動為特徵的第3階段(1980年代後半期~2010年代初期)成為全面的潮流,目前已開始邁向以創意、服務、人員流動為中心的第4階段。

有識之士呼籲推進「再全球化」

即使因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而出現或多或少的波動,但根本的全球化格局並未改變。或許應接受這種現實,思考明智地加以適應的策略。

當然,必須正視全球化的弊端和局限。為了應對財富分配不均和氣候變暖加劇等課題,不僅要依靠市場的功能,需要國家干預的情況也將增加。

相互依存的加深曾被期待有助於促進民主化和遏制爭端,但如今也逐漸變為失望。現在已不再是對安全保障的風險視而不見,一味追求經濟活動效率的時代。

邁向包容、富有多樣性、有助於環保、得到巧妙控制的全球化。包括政治學家羅蘭德·拜尼迪克塔(Roland Benedikter)在內的很多有識之士呼籲推進的是積極體現時代要求的「再全球化」(Re-Globalization、全球化的重新設計)。

相關新聞

微軟將對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人工智慧(AI)大廠G42,投資15億美元。據悉美國官員先前與G42展開幕後磋商。路透 微軟...
擬對中國鋼、鋁產品加徵關稅至25%,並啟動對中國造船業的調查。  美國總統拜登備戰大選拚連任之際,美中貿易戰再掀波瀾。外媒報導,...
優市場預期;經濟恢復消費不及生產,需進一步關注中小企業發展  大陸統計局16日公布今年第一季GDP年增5.3%,較上季加快0.1個百分點,...
國際貨幣基金 (IMF) 小幅上調對今年全球經濟成長預期,原因是美國和一些新興市場表現強勁,不過同時也警告,在持續通膨和地緣政治風險背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