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零碳排賽局開跑!歐盟碳稅2023年上路,台灣如何趕上這波「綠經濟」革命?

30年後,我們還能在地球上繼續生存嗎?為對抗劇烈的氣候變遷,各國致力溫室氣體淨零排放,除了高碳排產業需面臨的轉型考驗外,減碳經濟還能帶來哪些新商機?

2015年底,全球為了對抗氣候變遷,聯合國195個成員國決議達成《巴黎協定》,承諾在21世紀末(2100年),全球氣溫上升幅度不超過攝氏2度,並「努力」控制在1.5度內。

然而,各國的減碳行動明顯不足,協定簽訂後不到3年,國際權威氣候科學組織「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在2018年發出預警,最晚在2052年,地球升溫就要突破1.5度。為了減緩全球平均氣溫的攀升速度,各國必須在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也就是人為製造的所有溫室氣體(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排放量,必需等於移除的量。

作為全球對抗氣候變遷的領頭羊,歐盟率先在2019年承諾:2030年溫室氣體減量55%,以及2050年達到淨零排放。

根據英國研究機構「能源與氣候智庫」(ECIU)統計,全球迄今已有132國響應淨零排放,英國、法國、丹麥甚至寫入法條,像是英國在2019年將2050年淨零排放的目標寫入《氣候變遷法》,就連全球第一排碳大國中國也承諾,要在2060年達到碳中和(Carbon neutrality,即二氧化碳的製造與消除達到正負抵消)。

從關切到緊迫,溫室氣體的排放,之所以在近幾年間從設法「減少」,轉向嚴苛的「淨零」、甚或有朝一日做到「零排放」,除了氣候暖化危機日益嚴峻之外,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認為,還有3股很重要的力量在推動。

第一,再生能源成本下滑。 根據國際再生能源機構(IRENA)發布「2019年再生能源發電成本」數據,自2010年以來,太陽光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成本分別下降了82%、39%、29%,帶動再生能源裝置量成長。

第二,社會壓力引發政治關注。 受到瑞典環保少女格蕾塔・桑伯格(Greta Thunberg)發起「為氣候罷課」的行動影響,2019年全球有超過700萬人走上街頭,呼籲政府提出更積極的氣候政策。人民的聲音促使歐盟執委會提出「歐洲綠色新政」,將環保與永續融入政策;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也把能源環保視為重要的競選政策。

第三,金融市場的正面反應。 包括貝萊德集團(BlackRock)、先鋒集團(Vanguard Group)在內的國際兩大投資基金,都表態會審視投資標的是否提出永續、淨零的目標及其氣候風險。

不過,趙家緯也提醒,按照2050年淨零路徑來看,2030年就應該減碳45~55%,但現階段各國提出的未來10年計畫,只能微幅降低5~6%,「各國短期的具體政策承諾,與2050年淨零目標還有落差,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

碳關稅上路,對各國、台灣的挑戰是什麼?

正當國際間絞盡腦汁降低碳排放量,新的國際貿易規則也相應成形。歐盟已計畫立法,針對進口商品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徵稅,又稱「碳邊境税」(Carbon Border Tax, CBT)或「碳關稅」,預計2023年上路、2026年全面實施,首當其衝的就是高耗能的鋼鐵、水泥、鋁產品。

過去在溫室氣體排放管制下,生產高碳商品的企業,為了規避法規,往往會將工廠轉移到排放規範較寬鬆的國家,造成總排放量沒有減少,只是換個地方排放。碳關稅的徵收,就是意在防止類似的「碳洩漏」(Carbon leakage)問題。

「碳成本已經成真了!」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李堅眀指出,從前都只談全球暖化,沒有體現碳成本,碳關稅讓大家感受到這是真的,必須想辦法做低碳投資,「未來從事任何的經濟活動,碳排放都要很在意,很可能需要付出代價。」

儘管歐盟碳關稅立法引發全球供應鏈強烈反應,特別是美國、俄羅斯與中國等大型貿易夥伴,但是這波強力減碳的壓力勢不可擋,日本、美國也打算從善如流,對不積極節能減碳的國家的進口產品課碳關稅。

延伸閱讀:極端氣候已到家門口!128國拚2050年達成的淨零碳排是什麼、台灣怎麼做?

截至目前,各國多以「碳定價」(Carbon pricing)機制,提升減碳意願,也就是向排放源收取費用。中國已訂於今年6月,啟動全國線上碳交易制度,預料將超越歐盟,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初步鎖定全國2,225個發電業者,共計約40億噸的碳排量,中國政府會確立碳排放限額目標,將碳排放權分配給企業,企業拿到碳排放權後,透過減少碳排或自由交易的方式完成限額的要求。

反觀台灣的碳定價制度,則遲遲未拍板。李堅眀建議,台灣須先了解自身的減碳成本為何;假使產品製造的碳排放量比課徵國設定的標準更低,還能獲得碳關稅減免。

待各國法規相繼上路,全球從政府到企業若不積極減碳,恐將面臨龐大的碳關稅,影響出口商品的競爭力。尤其台灣貿易以出口為導向,加上天然資源匱乏,產業用料都需要進口,在氣候變遷的議題上,處境相對艱難,不好好減碳,經濟將受到衝擊。

重工業、運輸等高碳排產業的轉型考驗

當減碳的需求日益迫切,排碳的成本持續墊高,全球從政府到民間,勢必都會將注意力集中在高碳排產業的「減碳」,以及透過技術的研發創新,開發更多綠能,做到從源頭就零碳。

今年5月,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一份超過200頁的《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Net Zero by 2050: A Roadmap for the Global Energy Sector)報告,詳細分析了在全球平均溫度不超過攝氏1.5度的前提下,在能源生產、運輸與消費方式必須徹底轉型,才能實現2050年全球淨零排放。

在IEA規畫的淨零排放發展藍圖中,各國必須從現在起就停止投資新的化石燃料;2035年,全面禁售燃油汽車;2040年,全球電力部門達到淨零;2050年,再生能源將取代化石燃料,占近90%發電量,其中風能、太陽能發電占比近70%。

減碳不只是為了救地球,還能帶來巨大的經濟利益。IEA指出,到了2030年,能源總投資在淨零導向下,將激增至5兆美元,相當於全球GDP(國內生產毛額)年增4成,還可創造1,400萬個就業機會。

「工業革命以來是『排碳經濟』,用化石燃料賺錢的經濟模式發展;未來是『減碳經濟』,獲利都來自於減碳。」 李堅眀舉例,從投資再生能源、販售低碳科技,到透過碳交易制度、出售碳權,都能創造獲利。

當再生能源的運用持續攀升,儲能系統勢必將成為重要基礎設施,未來,城市的電力系統也將從集中式電網,走向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的「分散式電網」。

延伸閱讀:不到兩年,孫正義谷底直衝!如何讓軟銀從史上最大虧損做到破紀錄營收?

減碳經濟來了,新商機、科技、人才浮現

1.再生能源新商機: 電力供應最終將以再生能源為主要來源,再生能源的間歇性問題(如太陽能、風力容易受到天氣變化、供給不足),一定要得到解決。

「再生能源發出來的電忽大忽小,當電力供需不平衡時,儲能就扮演吸收或釋放能量的角色,讓電網頻率恢復正常。」 台達電能源系統解決方案事業處資深處長艾祖華說。

未來,城市的電力系統也將出現不同風景,從過去以火力、核能電廠為主的「集中式電網」,走向多種小型發電設備(如風力、太陽能等再生能源),搭配儲能系統的「分散式電網」。

今年5月13日高雄興達電廠一跳機,造成全台分區限電,就凸顯出集中式電網雖有供電量大的優點,但只要一個地方出問題,供電就會停擺。相較之下,分散式電網能實現電力自給自足,降低停電風險。

「電網數位化一定會發生!」聯齊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顏哲淵認為,當再生能源占比提升,整個電網的運作形態勢必改變,「用電端需導入能源管理平台,自己做能源調控,來適應發電端不穩的狀況。」

2.淨零排放新科技: 工研院院長劉文雄曾說,「不能用今天的技術,來解決30年後的問題。」企業不應將淨零排放當作負面壓力,而要視為一個創新科技的商機。

《2050淨零:全球能源部門路徑圖》報告更指出,2050年,過半的二氧化碳減排量將來自於全新技術,其中綠色氫能(green hydrogen)、碳捕集、利用與封存技術( Carbon Capture, Utilization and Storage, CCUS)都被視為重要的減碳技術。

許多科技公司爭相投入研發低碳的創新技術,像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Elon Musk)、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Jeff Bezos)、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都關注「碳移除」(Carbon Removal)領域,即利用「直接空氣捕獲(Direct Air Capture, DAC)」技術(像是利用大型空氣清淨機設備,捕捉空氣裡的二氧化碳),將捕捉到的二氧化碳再利用,用於生產燃料、化學品等。預估到了2030年,DAC市場價值將達1,000億美元。

而比爾蓋茲創立的突破性能源公司(Breakthrough Energy),更已募資超過20億美元、投資超過50家企業,致力減少農業、建築、電力、製造和運輸等碳排放。

雖然碳移除技術仍處於研發階段,成本、效率都還有待提升,但它會是大型運輸車輛、航空、高耗能製造業的減碳解方之一。「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預估,未來5年,地球有40%的機率升溫攝氏1.5度,現在起就需要碳移除技術。」趙家緯直言。

3.永續經營新人才: 在未來,減碳可能不再是抽象的公司目標,而是組織裡人人都應具備的技能。隨著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與公司治理)、綠色金融概念日漸深入企業的經營理念,企業從領導層到基層,為了追求永續經營,組織架構到職務安排,都必須相應地做出調整。

包括通用汽車(GM)、星巴克(Starbucks)、Visa等大企業,皆已陸續設立「永續長」( Chief Sustainability Officer, CSO)的高階職位;而為了因應碳交易市場的快速發展,公司內部的碳排放也需要會計師驗證,因而可望增設「碳審計師」的工作。

就連工程師也要培養減碳思維。今年5月,微軟聯手GitHub及軟體諮詢公司ThoughtWorks成立綠色軟體基金會,打造綠色軟體的開發標準,並計畫推出相關課程與認證制度,培養工程師開發綠色軟體的能力。

如同蓋茲所言,「零排放是個毫無商量餘地的目標,溫室氣體排放量不減到零,地球溫度就會持續升高。」面對2050年實現淨零排放的「大限」,全世界都沒有放慢腳步的理由。

許多科技公司開始投入低碳排的創新技術,像是特斯拉執行長馬斯克舉辦除碳計畫比賽、亞馬遜創辦人貝佐斯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都爭相投入碳移除技術。

蘋果、微軟帶頭減碳,供應鏈也要跟上腳步

蘋果/目標2030年碳中和(Carbon Neutral)

  • 蘋果啟動供應商潔淨能源專案,要求合作商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包括台積電、鴻海、仁寶等都參與
  • 提高產品低碳材料和回收材料的使用比例
  • 在全球投資各類森林及其他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清除排放到大氣中的碳

微軟/目標2030年負排碳(Carbon Negative)

  • 微軟內部實施碳稅政策,2019年費率上調至每公噸15美元,收費範圍擴大至供應鏈
  • 開發數位科技,幫助供應商和客戶減少碳足跡
  • 投入10億美元設立氣候創新基金,投資碳減排和碳消除技術

Google/目標2030年零碳排(Carbon-Free Energy)

  • Google將評估所有數據中心零碳運作
  • 主要經營地區投資5GW(百萬瓩)零碳能源,包括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
  • 導入Google的能源管理系統,幫助供應商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Facebook/目標203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臉書簽訂5,400MW(千瓩)風能與太陽能合約,支持數據中心供電
  • 協助供應商建立數據報告,進行能源評估及改善環境績效

IBM/目標203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IBM宣布,2025年全球範圍內消耗電能有75%來自可再生能源,2030年提高至90%
  • 運用可行技術(如碳封存)在2030年前確保減少的碳排放量等於或超過排放量

IKEA/目標2030年氣候正向(Climate Positive)

  • 氣候正向是指,減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可超過整個供應鏈產生的溫室氣體,以實現對氣候的正面影響
  • IKEA期望2030年供應鏈溫室氣體排放較2016年減少15%,以及所有產品使用可再生或回收材料

Walmart/目標2040年零排放(Zero Emissions)

  • 沃爾瑪承諾,2030年減10億噸碳排,針對減碳有成的供應商,將提供匯豐銀行合作的優惠貸款
  • 2035年廠辦百分百使用再生能源,2040年車隊100%電動化

VOLVO/目標204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Volvo規畫,2025年全球銷量50%為全電動車款,且新車採用25%可再生塑料
  • 2025年全球供應鏈相關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25%
  • 採用區塊鏈追溯鋰電池的鈷原物料來源

亞馬遜/目標204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亞馬遜宣布,2025年全數使用再生能源營運
  • 2030年超過一半的亞馬遜出貨達到淨零排放,並購買十萬輛電動車應用於物流
  • 要求供應商開發精簡與創新的產品包裝

沃旭能源/目標2040年淨零排放(Net Zero Emissions)

  • 沃旭能源將於2030年在全球建造總裝置容量達30GW的離岸風場
  • 2032年前,將天然氣批發交易事業及供應鏈所產生的碳排放量減少50%
  • 投入風機葉片回收解決方案

相關新聞

缺電危機引發社會關注,繼和碩董事長童子賢日前呼籲「 核能 不是人類公敵」, 國民黨 立委與學者專家昨天宣布,將推動「核子反應器設施延役條例...
當沖降稅的第二次延長將於年底到期,第三次延長的呼聲已起,甚至有單位鼓吹當沖降稅的「常態化」、永久釋出租稅優惠,從此沒有到期煩惱。...
 兩岸開放觀光出現轉機,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稍早於「馬習二會」上釋出恢復兩岸旅遊交流善意後,大陸國台辦24日指出,陸方將採取積極措施,...
老幹、新枝加入陣容,潘俊榮掌舵,苗豐盛任監事會召集人,朝世代交替邁進  工業總會24日進行理監事改選,在現任理事長苗豐強不再續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