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人》疫情正常指數 台灣倒數第二

經濟學人雜誌編製的指數顯示,台灣距離回歸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正常生活」還很遙遠,在全球50個國家或地區的「正常指數」(normalcy index)排名倒數第二,僅高於馬來西亞。

「正常指數」分為三大領域、八項指標

「正常指數」觀察對象包括全球五十大經濟體,總計占全球國內生產毛額(GDP)的90%,人口數占76%。五十國總體評量結果是各國成績經人口數加權平均後的數值。為方便比較,計算時以疫情前的活動量為100。數據每週更新。

第一大類是運輸及旅遊,細項指標包括大城市中的大眾運輸用量、上述城市中交通壅塞的程度、國際與國內航班數。

第二大類是休閒娛樂,觀察指標包含民眾花多少時間出門活動、電影院票房收入(以此看電影院人潮多寡)、專業運動賽事觀賽人數。

第三大類則是零售與工作,包含實體商店客流量、辦公室用量(以大城市辦公場所的人流衡量)兩指標。

香港躍升榜首 台灣倒數第二

香港96.3的指數分數成為榜首,紐西蘭以87.8分居次,這兩地的生活幾乎完全恢復正常;弟三到五名依序為巴基斯坦、奈及利亞及烏克蘭。相較下,自4月以來馬來西亞的指數已從55跌至27.3,敬陪末座,台灣以43.7位居倒數第二,落在印度、智利及越南之後。台灣在道路交通、航班及公共運輸的次指標都低於50國平均值。

中國大陸的指數為72.9,排名第19;多數西方國家的指數在60至73之間,美國為72.8、歐盟71、澳洲69.5,英國則為62.5。經濟學人的「正常指數」追蹤三類活動在疫情前後的變化:首先是旅行,分為道路交通、航班和公共運輸;其次是休閒時間,分為在戶外的時間、電影院營收,以及到場觀賞體育賽事的人數;最後是商業活動,包括商店和辦公室的流量。

疫苗終結疫情? 澳洲等國再次封鎖首都

這項指數是以疫情前的正常情況100做為計算基準,當2020年3月宣布疫情爆發、中國大陸已實施封鎖時,該指數降至80,隨著疫情的擴散,該指數曾降至35的谷底,自去年7月以來一直60左右徘徊,現在則為66,意味著只逆轉了遭疫情中斷生活的一半。

經濟學人報導說,理論上,疫苗應可終結新冠肺炎疫情,目前已有三分之一的12歲以上人口至少接種過一劑疫苗,像以色列這類國家,大多數成年人都接種了兩劑輝瑞疫苗,現在的生活和2019年差不多。然而,有許多地方正在倒退,例如澳洲、孟加拉國和泰國都實施新限制措施,即使是在12歲以上人口有高達77%接種一劑疫苗的智利,上個月也封鎖首都。

儘管這類例子並不會令人質疑疫苗的有效性,但在其他地方,即使疫情結束近在眼前,距離回歸正常生活仍有很長路要走。疫苗接種率的差異,似乎無法完全解釋為什麼有些國家比其他國家享有更多正常生活。

相關新聞

新台幣近期失速爆升引發恐慌,市場對關稅戰升級為貨幣戰的憂慮成為現在進行式,新台幣短短兩日升值達1.872元,不僅衝擊出口商獲利,...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