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我個人相當留意現代西方社會科學的理論,但是我也常想到,所謂西方,往往是指近代的西歐、北美,所謂西方的社會科學概念,往往是從這些地區的經驗所發展出來的理論,本身有相當的侷限性,同時也了解到,藉由對本土的深入研究,可以提出對西方主流社會科學產生具有重大意義的挑戰。

已故考古學家張光直先生(1931-2001)在其〈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應躋身世界主流〉 [1] 一文中,便提出這樣的看法。最常被引來支持這一個看法的,是美國漢學家牟復禮(...

承成均館大學之邀,參加大東文化研究院創立五十週年的盛會,本人感到非常榮幸。如果我的了解沒錯,大會是希望我對近代中國的學術歷程作一個回顧,並對目前的狀況及未來的方向作思考,所以以下我將分成三點來談:第一、中國近代新學術運動的歷程;第二、中國近代新學術運動所產生的若干問題;[1] 第三、我將簡單談一下人文學未來發展的方向。

一、近代中國的「新學術運動」

在本文的一開始,我想強調一下,近代中國有一個「新學術運動」。經此運動...

韋伯說人是尋求「意義」的動物,又說人是懸掛在自己編織的意義之網的動物。「意義」對於人之重要性有如此,學者也不能例外,許多科學家都以這樣或那樣的方式為自己的研究工作找到一種意義。愛因斯坦說他的學術工作是為了尋找真理,這是一種「意義」;而居里夫人則認為她的工作是為了造福社會,所以她發現鐳之後並不申請專利,這也是一種「意義」。前後兩種「意義」固有所別,然其為「意義」則一。

許多史學工作者也不可避免地要面臨「意義」的問題。「意義」千殊萬別,...

“為什麼經過60年代那麼激烈的學生運動後,Reagan那麼保守的一個人會突然冒出來,成為加州州長,最後成為美國總統?”

“講日本明治維新的大河劇《篤姬》,他們用的是被明治維新推翻的德川家的角度,這一些失敗的人的視角,也代表著當時很重要的一個層次。如果歷史發展到另一個情境下,這一層次的人是不是也可能像Reagan一樣出現?如果這類人不再出現在歷史舞台上,又有什麼意涵?”

這位在看電視時候都想著移步就會換景、...

傅斯年與胡適通常被視為一體,屬於同一個學派。一般認為胡適提出「整理國故」運動,是以傅斯年所領導的歷史語言研究所為中心。在中共發動的批判胡適運動中,傅斯年也往往被並提。胡適與傅斯年的確有不尋常的密切關係。不過他們一生真正生活在一個地方得以時常見面的機會其實沒有幾年。胡、傅二人交誼可以大致分成幾段。第一段是自民國六年傅氏成為胡適的學生到傅斯年自歐洲留學歸國的民國十五年底。這一段時間傅氏從胡適所最看重的學生,到有一些失望。在新文化運動期間,...

創立於1988年,每年舉辦一次,是在當時《中時晚報》的發行人余範英、社長高信疆、影評人焦雄屏、黃窹蘭等人的推促之下成立的。

獎項分為商業映演類和非商業映演類,邀請知名學者、影評、電影工作者擔任評審,給予獎項贈與獎金,並於《中時晚報》的副刊上刊載影評,挖掘了許多有潛力的 影像創作者,像是蔡明亮、林書宇、林泰州、楊力州等等。其評論及評審過程紀錄,均由時報文化出版社集結出版,如《當代港台電影1988-1992》、《當代中國電影1994》等...

被遺忘的島嶼─蘭嶼社區
交纏在傳統與現代、南島族群與自我認同、文化追尋、反核廢料、失落的傳統建築、未來的希望之間,蘭嶼的問題其實是無比複雜的。從十年前的反核廢料開始,蘭嶼的共識多是建立在「不要什麼」上。
對達悟族人而言,「社區」 是個未曾聽聞的東西,何況還要「總體營造」。凝聚共識發展所遇上的困難得以想見,然而,這也是蘭嶼面對現實思考「要什麼」追尋的起點。

哈瑪星築夢記─西子灣社區

...

教育部為表彰社會教育有功典型,提昇社會教育推展效果,每年均選拔對社會教育具有重大貢獻的個人與團體,並盛大舉辦頒獎典禮。其選拔對象包括:捐獻鉅款,充實社教設施者;捐地建校,嘉惠青年學子者;推廣衛生教育,維護健康環境者;致力交通安全,促進社會祥和者;熱心公益,投入社會服務者。

本年度各界共推薦五十四位個人及六十六個團體接受審核,經過初審、複審及決審選出二十五個團體及二十八位個人。

時報文教基金會獲教育部頒發八十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