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思潮

在網路發達的今天,影音媒體取代文字佔據我們的生活 你還記得最近讀的一本書是什麼嗎? 或許影像聲音可以衝擊視覺感官,卻沒辦法取代書本中一字一句帶來的心靈衝撞與震撼 ,讓我們一起慢下來,梳理這塊土地上的歷史與人文精神吧!

背景說明

風潮是一時的,趨勢是未知的,而「文化根基」則植基於人心、訴諸於未來的價值信念。面對政治紛亂、社會失序、角色混淆、人文崩壞的現實,知識份子必須勇於發聲;族群、政黨、個人更須拋私忘利。對於台灣的未來,不能只焦慮、懼怕,更不能漠視與空想。選擇思考、聚集大家的智慧,為未來作籌謀,重建台灣社會的核心價值。

活動照片

  •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2022 Podcast 訪問時報出版趙政岷董事長

  •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2022 與坪林國中至兩廳院導覽參訪

  •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2012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新美國大學典範」

  •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2019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王汎森院士「從近代中國反思現今社會」

  •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2021 網路時代下文化衝擊與蛻變 研討會大合照

  •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2011 中央大學余紀忠講座 設立白先勇書架

相關文章

王汎森 採訪/李宗陶

2012年初秋在台灣中研院見到的王汎森先生比四年前消瘦許多,他失掉了一些體重,增添了一些責任,比如,2年前由中研院歷史最久的史語所(1928年由傅斯年創建)所長而成中研院副院長。他主要的學術職位包括中研院院士、英國皇家歷史學會會士。

訪問之前,我們有幸參觀了史語所的文物陳列館,看到了珍貴的「居延漢簡」,河南安陽殷墟遺址考古現場的復原景觀,以及發掘的牛、鹿鼎等青銅器的一部分。橫跨數千年的器物莊嚴、...

活動介紹: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時報出版於2016年12月3日合作舉辦「青貧世代來臨-《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座談會,座談會以大衛‧謝普勒的著作《窮忙:我們這樣的世代》一書為起點,試圖突破現代窮忙現象的困境,並找到面對未來的自信。活動由政大EMBA傑出名師李瑞華老師主持,東海社工系彭懷真老師與作家盧郁佳小姐分享。

藉由《窮忙》一書,我們分擔青年朋友面對外在全世界競爭的激烈時代,內在國內經濟發展停滯,且社會分配不均,...

基金會與豐田國小的淵源來自於方穎豐校長,基金會與方校長結緣於2008年映像公與義《我們的孩子》紀錄片,片中紀錄台東泰源國小與台北民權國小孩子的生活片段,呈現城鄉差距、教育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而時任泰源國小的方穎豐校長全力協助紀錄片的拍攝。之後方校長調任至豐田國小,2012年兩廳院圓夢計畫剛好到台東藝文中心演出,那場演出基金會便透過方校長邀請豐田國小的孩子觀賞表演[1]。在四年後2016年的今日,圓夢計畫再度來到台東,基金會持續與方校長聯繫,...

「大橋町」經歷台北西區的歷史風華,町內保有半世紀以來的發展特色,這裡不僅有紅磚灰瓦建築,更可發現傳統的木造門窗,而房舍大多是一兩層樓的低矮建物,一幢幢比鄰相接;蜿蜒的小巷子四通八達,寬度僅有兩三個肩膀寬,居民之間關係密切,也彼此熟識。在繁華嘈雜的台北都市中,這裡仍保留濃濃人情味,一磚一瓦、一棟房子,甚至散布巷弄的植物,都充滿故事,這裡少了冰冷冷的水泥外牆,卻多了情感溫度。

在半年多時間裡,里長與專業人員協力合作,...

7月31日晚上的一聲巨響,震碎了高雄都市面貌和多少家庭的心。災害發生月餘,從中央到地方和媒體,報導、追究、反省已多,我們深刻地希望團結眾人之力,汲取災害教訓,朝向安全、永續的都市未來。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邱文彥委員國會辦公室於8月22日舉辦「由高雄氣爆,談如何建構安全、永續與韌性都市」專家座談會,會中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學者、政府機關代表一起對話,希冀由氣爆事件中痛定思痛、重新出發,建構未來的韌性都市,也想像2030年台灣都市的樣貌...

故宮文物赴日展覽引發的正名風波,對政府官員的最大教訓是:涉外事務凡與國家主權有關,政府則應力爭力辯,而且要爭得寸步不讓,辯得理直氣壯。

有人或許認為,「玫瑰即使不叫玫瑰,依然芳香如故」,政府何必斤斤計較「國立故宮」被改名為「台北故宮」?為了兩字之差而損及台日關係,值得嗎?況且,爭到「國立」又如何?日本眼中的「中國」,仍是彼國而非此國,何必自我感覺良好?

這種看法未必有錯。但台日雙方所簽展覽合約,...

二○一三年七月,「余紀忠文教基金會」擘畫舉辦了「第一屆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甄選四十六位來自產、官、學和社團,年齡在五十歲以下的菁英分子,在為期一個月的講習期間,參與基金會多年的導師們與所有的種籽學員,相踵繼續「公與義」與「實在年代」的倡議,舉辦「種籽營」可算是基金會為台灣找尋出路所推出的第三部曲。這個新階段的基調自然不只是要「坐而言」,更強調要有「起而行」的行動力。

余紀忠講堂種籽營的籌辦,來自想為停滯的台灣付出一些心力的發想。...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國立中央大學共同舉辦的「余紀忠講座」將於十二月十七日於中央大學大講堂登場,今年邀請到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及文明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王德威擔任講座,圖書館並安 排「王德威院士書架」揭幕儀式,讓中大師生和臨近高中生有機會親炙大師的丰采。

曾榮獲1994年中華民國國家文藝獎的王德威院士,為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專家,旅居美國長達二十餘年,致力於華文文學研究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