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一直以來,指揮中心以快篩偽陽性比率太高為由,不主張普篩,隨著疫情加重,目前也只以紅區為首進行廣篩,因此相對其他國家,台灣篩檢率名列全球最低國家之一。根據Our World In Data的數據,截至6月8日止,台灣每千人篩檢率才千分之29,無論是鄰近的亞洲國家,或是歐美,台灣篩檢率都是吊車尾。

新冠肺炎本土疫情持續延燒,三級警戒延長至6月28日,確診人數破萬人。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今日公布,國內新增263例本土病例及3例境外移入個案,確診個案中新增28例死亡,指揮官陳時中指出,「從發病日和採檢日來看有下降趨勢,但不明顯,仍要持續注意。」目前協助多家企業及醫療機構進行快篩,也即將導入診所自費快篩,鼓勵在家快篩。

高端疫苗預計今天下午宣布解盲結果,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一早就宣布「國產新冠疫苗通過緊急授權審核標準」。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直指,食藥署的審核標準並未說明清楚,通過二期臨床緊急授權的疫苗,僅能當作「備位疫苗」也就是戰備疫苗,不該把通過二期臨床的疫苗,當作通過三期一樣,放在與莫德納、AZ、輝瑞相同的位置,特別是公費疫苗的接種,不應以「備位疫苗」為主,備位疫苗的定義是當國內取得不到任何疫苗時才會啟動使用。

國內疫情爆發之際,兩支國產疫苗即將完成二期臨床試驗送交審查。疾管署和廠商簽約後,卻有聲音質疑圖利廠商和炒股,台大流行病學與預防醫學研究所教授簡國龍、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吳介民和中山大學東南亞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廖美,3人共同撰文《國產疫苗緊急使用授權爭議與因應路徑》,從醫學科學的論辯切入該議題,再延伸討論其他議題。

高端昨晚發布重訊,今天將暫停交易,依規畫時間對新冠肺炎疫苗二期臨床實驗解盲,但外界最關注的保護力必須經過三期臨床實驗才能得知;由於政府高層頻頻宣示七月打得到國產疫苗,外界預期解盲成功機率極高,但衛福部長陳時中也坦言,國產疫苗有可能拿不到國際認證。

國內疫情持續升溫,本土疫情累計至8日已經有1萬413人確診、296人死亡,使得致死率上升到2.8%,創下台灣新高,同時也高於全球的平均2.16%。台大醫院臨床副教授李建璋列出四點原因,提醒民眾需小心但不用過度恐慌。

指揮中心9日公布第七類疫苗施打對象,除軍警憲以外,包括高中職以下和幼兒園教職員,以及托育機構工作人員,共有86萬人。指揮官陳時中說明,第七類對象,適用124萬劑的AZ疫苗,待造冊後,下周一起開放施打。

最先在印度發現的一種新冠病毒變種,正在英國一些地方引發感染病例的增加,專家表示,這個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命名為「Delta」的變種,甚至比「肯特」或者「Alpha」變種更加易於傳播,而且目前已經在英國成為病毒的優勢變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