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 高端疫苗通過衛福部食藥署緊急授權許可(EUA)後,各方意見仍然持續。疫苗的施打措施與事前的數據收集,是政府跟廠商需要監督並把關的責任,到底八月開放施打前,要有甚麼準備,中研院生醫所兼任研究員何美鄉20日在訪談中提出他的見解。

國內三級警戒雖然延長,但可以「微解封」,不過,大部分縣市不敢放手,變成「沒解封」;台大公衛學院教授陳秀熙昨日表示,台灣目前屬低傳播風險,加上多數民眾目前只接種第一劑疫苗,一劑疫苗加上口罩、社交距離,相當於兩劑疫苗的防疫效果,「禁止人群移動」並非首要防疫措施,可適度放寬。

編者按: 疫情影響你我的生活,學子無法到校上課,許多產業也受到衝擊咬牙苦撐,人民不經要問這個政府到底部署了什麼?對楊渡而言,疫情疫苗等困境或有藉口推脫,但有三條底線本政府不該跨越,社會要如何面對失職政黨領導下的傷口,值得我們共同省思。

藍濤亞洲總裁兼東海大學智慧轉型中心執行長黃齊元於《聯合報》撰文指出,台灣把焦點放在本土化,而非國際化,政府努力打造國家隊,滿足國內市場,卻缺乏成為亞洲樞紐的願景。

編者按: 台灣從上月以來疫情持續延燒,疫苗採購是國人目前最關心的議題。過去一年多來在無疫情影響下,政府到底超前部署了什麼?而如今疫苗量明顯不足情況下,未來的疫苗採購政策又將如何訂定?前疾病管制局局長蘇益仁以他專業的經驗,提供看法。

編者按:防疫視同作戰,政府身為國家主帥,應要因應不同情況而改變策略。但五月疫情延燒至今,恢復正常生活的路長路漫漫,時報出版社董事長趙政岷,對當今現況提出建議,期盼政府能看守好本國人民的安全與健康!

高端疫苗預計今天下午宣布解盲結果,食品藥物管理署今天一早就宣布「國產新冠疫苗通過緊急授權審核標準」。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直指,食藥署的審核標準並未說明清楚,通過二期臨床緊急授權的疫苗,僅能當作「備位疫苗」也就是戰備疫苗,不該把通過二期臨床的疫苗,當作通過三期一樣,放在與莫德納、AZ、輝瑞相同的位置,特別是公費疫苗的接種,不應以「備位疫苗」為主,備位疫苗的定義是當國內取得不到任何疫苗時才會啟動使用。

編按:國內目前新冠疫情仍未趨緩,疫苗問題只見蔡政府玩弄行政流程,卻忘了憲法第十五條人民有生存權,當疫情影響人民生命生活安全時,是不是能讓人民有選擇的權利,陽明交通大學資管與財金系教授葉銀華於《聯合報》撰文表示意見,希望政府能提供一個可選擇打疫苗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