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天表示,為了抑制境內第3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情,封鎖管制實施日期將延至4月18日。她並呼籲民眾於復活節假期期間待在家中5天。

英國和歐盟因為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的疫苗供給再度發生不愉快,關係陷入英國脫歐以來的新低點,英國首相強生本週將試圖說服歐盟打消攔截英國疫苗的念頭。

「華盛頓郵報」指出,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標榜不求營利、每劑僅4美元,加上只需一般冰箱溫度即可儲放有利設備不發達地區配送,富國窮國均能受益,本應是挽救世界於倒懸的救世主,卻因其他疫苗加速問世與本身失誤連連自陷窘境。

新冠肺炎疫苗開打,疫情本該趨緩,但美國卻同時有14個州確診病例較上周增加逾10%,其中更有一半增幅高於20%;同時歐洲也傳出疫情再起的憂慮,除了德國確診數在本週死灰復燃,法國也擔憂爆發第三波疫情,決定封鎖巴黎等地區一個月。專家表示,目前正處於接種疫苗和病毒的賽跑的階段。

新冠疫情期間封鎖期間外界一般認為會帶來一波嬰兒潮,但令人吃驚的是,全世界反倒要面臨的是嬰兒低潮。除了東亞各國紛紛在今年年初來到人口負成長,研究也顯示美國正面臨百年來最大的生育下滑,而在歐洲部分地區,下滑幅度更大。

對人口研究學者來說,嬰兒低潮並非新鮮事。「看到新冠大流行的嚴重性,我並不感驚訝,」馬里蘭大學社會學教授菲利普·科恩(Philip N. Cohen)說,「但這樣的事正在發生,...

歐洲傳出多起接種AZ疫苗後出現血栓案例,德國和法國等大國同日宣布暫停使用AZ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和歐盟藥品管理局(EMA)則堅稱安全,建議各國繼續施打。

去年疫情肆虐並未加速矽谷人才外移,反而吸引更多資金湧入,但這些資金只造福金字塔頂端的科技新貴,其他產業勞工卻因疫情而更加困苦。

薩默斯近期撰寫的「拜登的刺激方案勇氣可嘉,但也風險巨大」,同時指出了一些可能的政策風險,專欄引發了一些討論和提問。受制於當時的篇幅以及薩默斯自己未能預想到這些疑問,專欄中未能就那些問題直接給出答案。再度撰文試圖提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