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美國、中國帶動的全球經濟已經熱烈迎接 V 型反彈,股市漲至歷史新高,消費增溫需求大增,全球經濟也將受益,但是經濟學家沒有投資人那麼樂觀,疫情過後使全球中產階級人數加速消失,就業不確定性仍在,加上債務高漲,疫情將對世界經濟留下持久傷痕。

以色列真實世界數據研究發現,COVID-19南非變種病毒某種程度上能「突破」美國輝瑞大藥廠(Pfizer)與德國生技公司BioNTech共同研發疫苗的防護力。以色列的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武漢肺炎)患者幾乎全都是感染英國變種病毒,感染南非變種病毒者非常少,因此這份研究樣本不多,也尚未經過同儕評估。

澳洲及菲律賓在 8 日宣布限制阿斯特捷利康(AstraZeneca)疫苗的使用。同時,非洲聯盟(African Union)也因為全球供應短缺問題,放棄採購 AZ 疫苗,使得阿斯特捷利康公司希望向全球供應疫苗的計畫一步受挫。 阿斯特捷利康與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共同研發的這款 COVID-19 疫苗,被認為是全球疫苗競賽的領跑者。但 AZ 疫苗自從去年 12 月第三階段臨床試驗結果公布以來,一直深陷安全性及供應問題。

編者按:「團結稅」於1991年開徵(意指為建設東德義務所繳稅,只針對原西德地區的居民徵收),因為涉及違憲,於2021年1月起不必繳納或繳納降低額度的團結稅。據《金融時報》報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稱,對新冠危機期間興旺發達的高收入者和公司象徵性地增稅將會增強社會凝聚力,減輕因疫情而加劇的不平等。IMF此舉,試圖於疫情後,以徵稅方式解決歐盟貧富不均問題。

台灣3月4日取得首批11.7萬劑AZ疫苗,正在進行檢驗封緘程序。疾病管制署3月5日第五次新冠肺炎線上研討會,透露新冠疫苗接種三階段規劃,預計今年6月起開始65歲以上長者接種,9月全面開放到最後一類實施對象。

世界衛生組織(WHO)週二(3月30日)發布了國際科學家團隊對於新冠病毒源頭的研究報告,但這份備受關注的報告卻引發了外界質疑,世衛總幹事譚德塞(Tedros Adhanom Ghebreyesus)週二承認團隊在獲取原始數據時遇到困難,他還稱,對於新冠病毒是否來自於實驗室的說法需要進一步調查,他的發言被解讀為發出了和書面報告不同的聲音。

拜登宣布將投入2兆美元政府支出用於美國的基礎設施建設,同時通過提高企業稅籌集2兆美元收入,這是重塑這個全球最大經濟體的數兆美元努力的第一階段。

德國總理梅克爾今天敦促國內各邦,要加強遏止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感染率飆升,甚至暗示修法通令全國實施宵禁,以控制住第3波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