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COVID-19疫苗陸續到達台灣,接種順序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政府如何制定接種順序、和歐美各國有何差異引起各界關注。近期有學者專家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和主要國家考量減少死病負擔,老人都列優先,但台灣將第二類對象「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官員」排在長者、長照機構人員之前,引發不少批評,到底疫苗如何排序才能符合公平,政府需要拿出數據取信於民。

世界衛生組織(WHO)首席科學家蘇米雅.史瓦米納坦18日說,最先在印度發現的新冠變種病毒株Delta,將成為全球主要流行病毒株,因為實驗室測試表明,它具有更強的傳染性,還有對疫苗的抵抗力,如果只有單劑接種,被印度變種的感染率仍然很高,只有2劑接種才有足夠的保護力。

英國廣播公司(BBC)16日報導,新冠病毒肆虐全球已逾1年多,由於變異毒株的不斷出現,使得各國始終無法有效地控制疫情。如今,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在南美洲秘魯發現的「Lambda病毒」(λ),將載入全球「須留意變異株」(Variants of Interest, VOI)。

編者按: 衛福部食藥署十日公布國產新冠肺炎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標準,療效評估擬以「免疫橋接」方式佐證,「應檢附資料」則強調根據美國食藥局(FDA)相關規定制訂。此規定一出引發許多爭議,到底免疫橋接在國際上可不可行?目前國產疫苗若要通過國際認證的難點為何?以下為相關整理。

世界衛生組織(WHO)官員16號表示,最早在印度發現的Delta新冠變種病毒現在已擴散到全球80多個國家,且隨著它在全球傳播,該變種病毒仍持續變異。

最先於印度發現的B.1.617新冠變種病毒(世衛日前正式命名為Delta病毒株),是造成印度今年疫情大爆發的主要元兇,導致該國至今已有2940萬人染疫、37萬人身亡。傳染力更甚Alpha病毒株的Delta病毒,讓已被Alpha病毒株攻破國門的台灣,能否守住防線顯得格外重要。

為促使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更具韌性,台灣與歐美及亞太地區的公私界菁英領袖共同籌組獨立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體系之外的新國際聯盟「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Reform for Resilience Commission, R4RX)」,並列重要會員。在這個新的國際聯盟,台灣前副總統陳建仁、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出任為國際委員。

三級警戒延長至 6 月 28 日,接下來恐怕會掀起倒店潮、失業潮。在雙北疫情熱區,已傳出不少餐廳、咖啡館因不堪店租負荷考慮熄燈。雖然行政院已緊急祭出紓困 4.0 方案,仍有不少人質疑成效。到底紓困金該怎麼發,最能救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