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 台灣疫情延燒至今已逐漸趨緩,但7日發生死亡人數誤植,又疫苗施打造冊上被爆出解壓縮增列的情形,使得政府在行政流程處理的公信力上,讓人質疑。上行下效,若政府無法成為模範,又要如何面對民心呢?

經濟部國際合作處陳祈典指出,國際貨幣基金(IMF)於今年6月提案分配等值6,500億美元的特別提款權(Special Drawing Right, SDR)予各會員國,將特別提款權額度提高3倍,以協助貧窮國家渡過疫情難關,此措施對於全球經濟的影響引起各界討論。

編者按: 國產疫苗高端納入疫苗平台供民眾勾選意願,但相較於國外疫苗都有提供保護力數據讓民眾參考,高端卻沒有保護力資料可以提供。其中原因為台灣通過EUA標準是用免役橋接布列於AZ疫苗的方式,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高端沒做三期臨床試驗,所以沒有保護力資料,但不少專家認為,疫苗問題需回歸科學要講求證據,若三期試驗沒做完,難以確定保護力,勢必會被外界挑戰。

編者按: Delta變種病毒肆虐,國際間原本預期復甦的旅遊等產業,正面臨全球多國重新實施或升級管制措施的窘境。包括亞洲最大原油消費國中國大陸在內,對原油的需求量下降,使國際油價3日盤中應聲重挫逾2%,且下半年恐難重演上半年的亮眼表現,商品市場投資人也繃緊神經。

下批疫苗何時到貨時間仍未定,但衛福部長陳時中3日下午簽核BNT疫苗在我國「緊急使用授權」EUA,也就是鴻海、台積電及慈濟共採購一千五百萬劑BNT疫苗已可進口,讓疫苗輸入台灣。輸入後將提供十二至十八歲族群接種,學生不用逐一上網預約,採統一作業、集中在校園接種。

編者按: 高端疫苗上月中通過EUA後爭議不斷,對於沒有錄影與開放媒體提問指揮中心一直無法自圓其說,今日食藥署終於公布去識別化的審查過程,引發專家學者討論,前台北市衛生局長邱淑媞,就針對此事發表他的看法。

勞動部2日公布最新無薪假統計,總計有4,388家企業,56,687人正在實施無薪假,不僅家數續創歷史新高,人數也超越5萬人、再次突破新冠疫情以來的巔峰,住宿及餐飲業為仍是重災區,實施家數與人數續創新高,但值得注意的是,批發及零售業實施無薪假家數突破1,000家。

截至8月9日為止,染疫死亡人數卻已突破800人,累計死亡人數來到809人。但台灣去年出生數創新低、首度負成長,半年的總人口減少高達七萬4000人,顯見人口結構的轉變才是台灣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