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本土疫情延燒,目前疫苗的採購與實際到貨數,是全民能否回歸正常生活的關鍵要素之一,從上個月政商和宗教界民間人士便紛紛表態,願協助由不同管道採購疫苗。鴻海集團創辦人郭台銘願親自購入500萬劑BNT疫苗的議題,讓許多人也關心最後究竟能否順利取得疫苗。

編者按:台灣原本是防疫的前段班,卻在上月中一夕間風雲變色,眼看在歐美逐漸展開後疫情新生活之際,對於亞洲46億人口的大多數人而言,今年剩下的日子恐怕與去年無異,許多人都在問:外出戴口罩、維持社交距離、減少出門的防疫例行公事何時能畫下休止符?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全球確診數已突破1億7千萬,造成超過380萬人口死亡,在這波疫情中,「無症狀」感染者在社區的流竄,似乎是除了病毒傳播快速之外,最令人頭痛的事,但本月一號在新加波的發現,為監控無症狀感染者的足跡露出一線曙光。

為促使後疫情時代的國際發展更具韌性,台灣與歐美及亞太地區的公私界菁英領袖共同籌組獨立於世界衛生組織(WHO)體系之外的新國際聯盟「堅韌社會再造委員會(Reform for Resilience Commission, R4RX)」,並列重要會員。在這個新的國際聯盟,台灣前副總統陳建仁、宏碁創辦人施振榮出任為國際委員。

全國三級警戒本周六就要滿一個月,各行各業面臨寒冬,許多人都在期待疫情受控後可以開始降級,促進復甦。台大公衛預醫及流病所教授陳秀熙指出,警戒降到二級有四個前提,其中醫護人員接種達七成、口罩及社交距離落實九成,已經達成,若未來一周能達成四項前提,或許可望在兩周後降級。

端午連假結束首日,全國同步施打由日本提供一百廿四萬劑AZ疫苗,因不同縣市採取不同做法,一開始顯得有些慌亂,但經過滾動式修正,許多縣市已將長照機構施打順序向前提,讓高風險區的長照機構得以獲得一層保護,但除了疫苗施打外,從感染管控、政府開放居家快篩、分區分流等防疫措施,都無法掉以輕心。

編者按:台灣疫情延燒至今已近一個月,許多產業與家庭生計都備受考驗,六月上路的紓困4.0方案,是否真的有替人民的生活帶來及時雨?還是只能望梅止渴呢?

疫情升溫影響太陽光電裝設進度,上週能源局及業者表示,今(2021)年6月底6.5GW目標應能如期達成,然而年底8.75GW的目標可能受到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