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衝擊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徹底改變人們工作與生活方式。這份影響將跟著我們多深?多遠?我們還有機會回到過去嗎?真正屬於這世代青年人的挑戰,或許才正要開始。

背景說明

2019年下半年開始,新冠肺炎延燒全球,我們從未想過有這麼一天,在科技醫療發達的今天,會被迫進行物理上的隔離;雖隨著疫苗研發與防疫政策的落實,各國在2021下半年開始逐步解封,但復原這場疾病大流行所造成傷害的漫漫長路,才正要開始。

疫情爆發以來,全人類的生活發生重大改變,在隔離政策實施下,生存、教育、經濟上的權利,都大受影響,這世代的青年,對網路的依賴更達到高峰。我們看見世界的變化,卻無法預測他將為未來埋下怎樣的火苗;改變與檢討,更顯刻不容緩。 不論如何,我們除了希望共同撐過這場全球危機,也希望展現韌性與反思,放慢腳步去檢視應國家長遠規劃,將劣勢化為優勢,再次出發。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編者按:COVID-19疫苗陸續到達台灣,接種順序成為民眾關心的焦點,政府如何制定接種順序、和歐美各國有何差異引起各界關注。近期有學者專家指出,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和主要國家考量減少死病負擔,老人都列優先,但台灣將第二類對象「維持防疫體系運作之中央及地方官員」排在長者、長照機構人員之前,引發不少批評,到底疫苗如何排序才能符合公平,政府需要拿出數據取信於民。

美國政府宣布,將加碼250萬劑莫德納疫苗,20日下午4時30分左右運抵桃園國際機場,美國在台協會(AIT)處長酈英傑與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到場接機,疫苗完成通關手續後送冷儲物流中心進行後續檢驗封緘作業。指揮官陳時中表示,這批疫苗孕婦會納入優先施打考量,但不會強制將朝第七類擴大,另也將朝第七類擴大和年齡層往下至65歲以上兩個方向擴大施打。

編者按:AZ疫苗12日開始擴大接種,但但近期卻傳出長者猝死事件,累計至19日已有49人打完疫苗後死亡,因傳出血栓事件,歐洲許多國家一度暫停施打,之後調整接種者年齡限制,但死因與施打疫苗是否相關尚待釐清;受到猝死陰影影響,許多長者陷入天人交戰,到底AZ疫苗是否應該施打,以下將有相關國內外數據整理報導。

鴻海創辦人郭台銘爭取採購BNT疫苗,今有重大進展,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於18日回應,他表示除了永齡基金會,台積電也在6月10日提出申請,希望捐贈500萬劑德國原廠BNT疫苗。羅秉成表示,政府基於防疫上的需求,將進行特殊的疫苗採購安排,授權台積電,以及永齡基金會各購買500萬劑新冠肺炎疫苗,並運送、捐贈給政府。

編按:《工商時報》社論指出,當人類歷史邁向「數位世界」,「資料」又將取代「石油」成為驅動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能源之際;數位世界所需的數位環境(5G、人工智慧、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等),疫情中更有感受,政府應正視數位問題,數位環境亟待加強和改善。

編按:綜合媒體報導,工總發布最新調查指出,製造業面臨五缺:缺疫苗、缺紓困補助、缺料、缺櫃、缺工;《日經》報導也提及台灣企業面臨八重苦:缺水、缺電、新冠患者猛增、缺疫苗、半導體零組件短缺、人力不足、集裝箱及包裝才短缺、疫情打擊海外基地等。政府在面臨疫情挑戰及振興紓困時,更應聽聽產業與人民的建議。

全台三級警戒持續,勞動部今天公布減班休息(俗稱無薪假)數據,經勞雇雙方協商後減少工時的事業單位有625家、實施人數6383人,比上期增加158家、1318人。其中,住宿及餐飲業1周新增477人,衝擊最明顯。勞動部官員分析,雖不少店家轉作外帶、外送,但仍有店家轉型困難;此外,官員指出,相較過往實施減班休息天數多為每月休9至12天,近期減班以月休1到4天居多。

編者按: 衛福部食藥署十日公布國產新冠肺炎疫苗緊急使用授權(EUA)審查標準,療效評估擬以「免疫橋接」方式佐證,「應檢附資料」則強調根據美國食藥局(FDA)相關規定制訂。此規定一出引發許多爭議,到底免疫橋接在國際上可不可行?目前國產疫苗若要通過國際認證的難點為何?以下為相關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