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Z疫苗緩打潮 如何決定是否注射疫苗?

編者按:

AZ疫苗12日開始擴大接種,但但近期卻傳出長者猝死事件,累計至19日已有49人打完疫苗後死亡,因傳出血栓事件,歐洲許多國家一度暫停施打,之後調整接種者年齡限制,但死因與施打疫苗是否相關尚待釐清;受到猝死陰影影響,許多長者陷入天人交戰,到底AZ疫苗是否應該施打,以下將有相關國內外數據整理報導。

國外數據顯示 不良反應多發生於30歲以下

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特捷利康藥廠合作研發的AZ疫苗,因不需要特殊冷鏈保存及運輸,推出時備受各國歡迎,但今年三月因施打後引起血栓等事件,冰島、挪威、丹麥、荷蘭等歐洲國家一度暫停施打。

歐洲藥物管理局EMA四月初針對相關疑慮指出,血栓應列入AZ「極罕見副作用」,但仍強調疫苗效果仍是利大於弊。EMA疫苗事務主管卡瓦列里本月十四日表示:「對所有年齡層,包括六十歲以上民眾,AZ疫苗的險益評估都是正面的。」

由於不良事件多發生於卅歲以下,各國訂出接種年齡限制。澳洲、義大利六十歲以上才能接種,英國政府建議四十歲以下民眾應接種其他疫苗。世界衛生組織WHO臨時建議,除了有嚴重過敏史和十八歲以下青少年,多數民眾可接種AZ。

台灣累計49人死亡 民眾如何抉擇?

雖然各國都認為 AZ 疫苗對老年人普遍安全,但台灣在12日開始擴大規模接種AZ疫苗後,已傳出多名長者在施打後因不明原因死亡的情形,針對一般民眾疑慮,專長上市疫苗安全性監督的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陳建煒表示,台灣的疫苗安全監測系統不輸世界任何國家,要讓認真專業的相關人員有時間空間做事,現不宜下定論。

台大公衛流病與預醫所教授陳秀熙也表示,中央和地方規劃疫苗接種策略時,應該要給年長者更貼心的服務,像是到宅、到點的疫苗接種服務,就非常重要,可減少因為外出奔波加重老邁問題,導致種種複雜因素干擾到疫苗接種效益。

指揮中心也於6月19日發布統計,有49例接種AZ疫苗後死亡,其中多發生在75歲以上長者,死亡個案絕大多數均為高齡長者且有慢性疾病。指揮中心雖強調,具體死亡原因是否直接與疫苗接種相關,還要再持續釐清因果,但死亡個案經媒體的大幅報導,已經造成許多長者的恐慌,甚至引發疫苗「緩打潮」。

指揮中心針對緩打潮,也提醒身體狀況差、慢性病不穩定的長者,可先暫緩施打。 疫情中心專家諮詢小組召集人張上淳:「出外如果本來(身體)不太穩定的時候,勉強到外面去的時候,天氣炎熱然後又要排隊等等,這樣的壓力,當然也會引起這些老人家,生理上的一些變化是沒錯。」

專家建議第四期試驗 確認猝死率風險

對於AZ疫苗施打後,是否引起的免疫反應直接或間接增加猝死風險,台大醫院急診醫學部主治醫師、哈佛大學流行病學博士李建璋昨日表示,可藉由第四期臨床試驗來解答。

與三期不同,第三期試驗是上萬人隨機分配,在真實世界測試疫苗的保護力和安全性,但若有更罕見,如每10萬人增加1人,卻足以危害生命的副作用,三期臨床試驗的人數就不足,須由四期臨床試驗解決。四期臨床試驗的基本精神,是在台灣人群中,找一群年紀、健康相仿,未施打AZ疫苗的對照組,分析血栓或猝死的背景發生率。

李建璋表示,若疫苗組沒有增加相關發生率,就可繼續施打,否則就須利用數據分析去界定高危族群,告知民眾相關風險,由民眾自主決定並預設補償機制。

李建璋表示,台灣目前的接種率,已有條件進行4期臨床試驗。為避免政府與藥廠「球員兼裁判」,4期臨床試驗應委託學界進行,例如國衛院、中研院、台大等。台灣擁有全民健康大數據的基礎,但疫苗施打紀錄在疾管署,健保資料在健保署、病歷資料在各醫院,欠缺的「東風」是串連。他建議政府釋出資料,去識別化後,開放學界進行試驗,用資料科學的力量,搬開疫苗安全的大石頭。

相關新聞

新台幣近期失速爆升引發恐慌,市場對關稅戰升級為貨幣戰的憂慮成為現在進行式,新台幣短短兩日升值達1.872元,不僅衝擊出口商獲利,...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