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政大今天舉辦「 氣候變遷 因應法草案座談會」,邀請產官學等各界專家聚焦碳費及碳稅議題,環團指出,未來應監督碳費收取後的實際用途,與其優先分配給排碳大戶,更應用來推動「公正轉型」,未來面臨氣候變遷及淨零排放的過程中,才不會讓弱勢更為弱勢。

因應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政府協助國內企業建構碳盤查能力,並增加查驗量能,環保署長張子敬今天(26日)表示,環保署已培訓超過200名查驗人員,並與經濟部共同輔導協助新設查驗機構,目前已新增3家通過認證、5家尚在認證中。

台灣以2050年淨零碳排為目標,外界關注2030年階段性目標, 環保 署長張子敬今(26)日表示,現行溫管法 減碳 目標是較基準年減少20%,但配合2050淨零排放,正在進行檢討,預計年底出爐,不過他表示,「希望高於20%。」但仍待各部會討論。

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UNFCCC)最新報告預計,儘管各國政府計劃減少碳排放量,以避免全球暖化災難降臨,但減碳速度仍不夠力,到本世紀末地表溫度將升高攝氏2.1~2.9度,難以達成2015年巴黎氣候協定設定的目標。

歐盟國家今天同意,明年將提高「巴黎氣候協定」(ParisAgreement)中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目標,試圖在今年的聯合國氣候峰會前,凝聚主要排放國的減碳雄心。

新冠 疫情 不只讓世界發展慢下來,還使人忘記 氣候變遷 的嚴重性!一項針對1900萬條推文的網路使用習慣研究發現,2019到2021年間人們對 新冠肺炎 的關注,導致氣候變遷備受冷落,下滑了3成。

2022九合一地方大選今(21)完成候選人號次抽籤。環保團體則在北市府前召開記者會,呼籲候選人盡快提出氣候政見。綠色和平表示,9月起陸續彙整「氣候政見意見書」送交地方首長候選人,僅有台北市長候選人黃珊珊及蔣萬安、台南市長候選人黃偉哲及許忠信四人回應。

農地工廠納管大限已於今年3月截止,但全台新增建違章鐵皮廠房中,卻有七成是沒有加工事實的「準違章工廠」,《工輔法》管不到、也拆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