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賴清德總統昨(24)日召開第二次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將調高2030年、2032年減碳目標,預計明年1月確立。他強調台灣要有迎頭趕上的決心,以及務實的政策及執行力。 目前台灣的減碳目標規劃2030年減碳23%至25%,日本目前定在2030年減46%至50%,南韓則是定在2030年減少40% ,並表示 願意與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合作,共同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

中華景觀協進會在10月19日(六)舉辦「淨零時代景觀與自然共好倡議論壇」,邀請六位重量級的產官學研專家齊聚討論,希望以「與自然共好」為核心凝聚共識,促進跨界合作與交流,為未來的景觀設計與環境保護工作提供指導方向。

環境部甫公布碳費三子法,除了定價碳費為新台幣300元,業者若申請技術標竿指定削減率或選擇國際減碳最高標準之行業別指定目標,可以優惠費率B方案每噸100元或A方案每噸50元,甚至可再打兩折。此項決策過程的拉扯,毫不意外的凸顯台灣褐色、高碳經濟轉型的困境。

追求 淨零 ,對全球各國各地域人民而言,是一種對自我生存永續性的責任允諾,也是不分國家強弱貧富,地球村子民應有的責任與驅動力。

出席世界景觀建築師聯盟六十周年大會歸來,全球逾五十個國家,近千位專業景觀生態規畫設計者與年輕學子共同參與,此次以「Code Red, For Earth」(面臨地球紅色警戒,拯救地球)為主題之跨域跨界交流—包括聯合國相關之人類棲息、世界自然保育、全球都市生態 保全 、世界遺產、文化景觀保存、氣候變遷因應…...

雲林縣政府日前發函給經濟部,要求納入再生能源的「總量管制」,並且要有統一的審查格式,在中央改進之前,將暫緩核發再生能源發電廠設立同意函。對此,經濟部長郭智輝15日表示,已要求能源署與地方政府多溝通。有業者表示,地方與中央在綠能政策上意見不一致時有所聞,如今衝突浮上檯面,就怕未來產生連鎖效應,令對中央政策已有不滿的地方政府群起仿效,呼籲中央應盡快採取作為,解決地方政府的不滿,避免影響未來廠商的佈局。

進入8月後,日本的超市等零售店的白米和包裝米飯的購買量增加至往年的1.5倍。由於擔心缺貨,許多消費者忙於搶貨。在混亂的背後,有抑制供給、優先維持米價的日本傳統農業政策。可以説現在正是日本重新審視政策的好時機。

美國國家海洋暨大氣總署(NOAA)8月12日的報告指出,上個月是有史以來最熱的7月,這已是連續第14個打破高溫紀錄的月分;2024年更有77%的機會成為有史以來最熱的一年。去年也是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

環境部正在制下一期「國家環境保護計畫」草案,擬定12項議題與相關目標,包含氣候變遷減緩調適、水質土壤保護等。但今(13)日辦理研商會前,環保團體舉辦抗議記者會,質疑新版計畫草案刪除了自然保育相關的治山防災、生態保育與海洋保育等議題,缺乏整體環境治理思維。環境部解釋,因為組織改造後,農業部、海委會已有完整計畫,才不重複制定,會再加開研商會與民間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