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環境的日益惡化,如何重視極端氣候下所帶來衝擊,以及建立環境永續的生命態度,已成為每一位地球公民最重要的課題。

背景說明

全球氣候的變遷,異常天候如颱風、地震、水災等已超出過去預防的思維,再加上能源供需受限,碳排放造成臭氧層變異,綠能開發刻不容緩,2020澳洲大火更為全世界所警惕,環境開發與保護應重新檢討,人與環境共存的新世界。

基金會自民國79年成立河川保護小組以來,即針對環境變化趨勢,舉辦不同主題的研討會,建立政府、學者與民間對話的平台,長期關懷追蹤台灣國土規劃及河川治理等課題。期望將過去以經濟掛帥為導向,漫無節制的開發,改變為以生態環境為基礎的永續發展,才能因應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嚴峻考驗。

活動照片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研討會

  •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環保署環管處蔡玲儀處長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氣候變遷零碳賽局研討會

  •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氣候治理 環境永續再出發研討會

  •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極端天氣水、土、林的挑戰

相關文章

中國大陸鄭州暴雨成災,有人批評「海綿城市」失靈,一般人民可能感覺硬體建設足可抵擋水災,更別說分清楚河水氾濫的洪災和降雨積潦災害的差別,因而輕忽了避災的重要。

英國倫敦25日下午下起豪大雨,短短三小時迎來一個月雨量,引發嚴重淹水,部分地區水深及膝,多條道路封閉、多 個地鐵站關閉,倫敦消防部門稱在數小時內收到約300個與淹水相關的通報電話,當局一度發出黃色雷暴警告,預測部分地區會有多達100毫米大雨,幾乎是7月平均降雨量一倍。

「循環經濟」與「低碳經濟」是目前各國綠色新政發展政策的主軸,也是解套環境危機與經濟發展的新思維。行政院環保署自今年7月1日起成立「資源循環辦公室」與「氣候變遷辦公室」,在行政院、經濟部等已設立許多節能減碳與循環經濟推動辦公室的情況下再添推動單位。

氣候變遷,常見極端暴雨成災,立法院法制局本月提出「提高都市降雨容受力之研析」,建議都市計畫擬訂或檢討時宜導入都市暴雨管理概念,並修法規範都市道路於新建與整修時應增加透水設計。

違法露營地就地合法、光電場開發破壞山坡地,恐在颱風季埋下環境隱憂。環團指出,通過開發申請的光電場商大舉砍伐林木、造成大面積土壤裸露。台灣生態學會理事王豫煌因此強調,主管單位應將相關潛在災害風險等資料掛網公開,讓民眾共同監督。時代力量立委陳椒華也呼籲,能源局應將公開水保計畫列為開發申請必要項目。

金管會積極推動ESG永續金融,最重要的推手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在受訪時表示,因應氣候變遷是ESG政策中的「重中之重」,且「今天不做,明天就會後悔」,在金管會一系列的政策引導下,他也看見國內金融機構已「真心」重視ESG議題,尤其是綠色金融部分,黃天牧表達強烈的決心與企圖心,希望台灣至少在亞洲能名列前茅。」

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將於2023年上路,環保署長張子敬認為,台廠應將CBAM視為契機,藉此調整產品體質,台灣也應盡速制訂碳定價機制,不排除思考導入投資抵減精神在碳費制度。

台灣上半年飽受罕見的50年來大旱之苦,中颱「烟花」步步進逼,氣象局指出將帶來致災性的雨量,整體侵襲期間累積雨量可能將達8-9百毫米,中研院環境變遷中心特聘研究員、台大大氣科學系教授許晃雄表示極端氣候已經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指出現在政府要把握最後10年的時間,做好基礎工程建設以因應極端氣候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