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與淨零

氣候變遷對環境、經濟及社會造成之影響與衝擊日益嚴重,近年全球加速減碳,全球已有127個國家宣布2050年淨零排放(Net Zero),我國鄰近日本及韓國亦已公開承諾,中國則提出2060淨零的目標。2021年1月美國拜登總統上任後,隨即發布重返巴黎協定之行政命令,將氣候危機納入美國外交政策與國家安全之中心考量,並且明確宣示在2050年以前達成淨零排放。

背景說明

2050淨零碳排已是多國的減碳目標,金管會日前亦正式啟動「上市櫃公司永續發展路徑圖」,全體上市櫃公司須於2027年完成溫室氣體盤查。環保署表示,碳盤查將採分級管理,過去查驗機構需由國際認可機構執行,未來企業可依照自己需求,於國內查驗機構查驗即可。

除碳盤查外,碳定價一直也是爭議的焦點。有許多業者建議,政府碳費訂定多參考其他已開發國家所訂的碳費,不應以單一國家做比較,同時應針對產業別訂定詳細的計算公式,逐年調整,採浮動式計價推動,分階段調整,或依油價一樣,有調、降調等升依循,並有更多類似於抵換專案的計畫,讓中小企業也能承擔並執行。

至於碳費該收多少?環團與工總也不同調!工總調查關於碳費的定價,有47%的企認為碳費為每公噸100元最為合理。立委蔡壁如則批評,碳定價太低,無法引導高碳排產業轉型。民眾黨認為碳費每噸300元,且每兩年要滾動式調升。依照倫敦政經學院(LSE)研究,每噸碳排收300元,每月電費僅增45元。綠色和平組織表示應達到每公噸75美元(約台幣2200元),中研院經研所研究員蕭代基則同民眾黨意見,參考英國學界建議,認為每公噸應收取300元。

但不論收費多少,根據世界銀行資料,2021年實施碳排放交易有29國,使用碳稅、碳費有35國,加總為64國家或地區。以2020年為例,530億美元碳定價收入僅涵蓋全球不到22%碳排放量,顯示碳定價必須加快推動。

活動照片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水利署魚寮會勘

    水利署魚寮會勘

  • 南故宮會勘

    南故宮會勘

  •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氣候變遷下的治理挑戰專家對話

  •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邱文彥 (溫管法催生委員、海洋大學海洋事務及資源管理研究所教授)

  •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范建得(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教授)

相關文章

藻礁公投連署累計人數至昨晚突破50萬大關。行政院發言人羅秉成昨重申政府全力保護大潭藻礁,精確地說,藻礁議題不是人民對抗政府,也不是環保對抗經濟,而是「環保跟環保抉擇的問題」,此議題是單一政策公投,不須過多政治語言,政府部門將秉持公開態度說明,期待與外界有更多討論。

藻礁公投連署日前已達35萬安全門檻。圖為藻礁公投小組4日在四平街進行遊走式連署快閃,要力拚50萬份。(郭吉銓攝...

氣候變遷日漸加劇,世界各國及跨國企業紛紛提出「2050碳中和」目標。副總統賴清德今(19日)出席玉山銀行ESG倡議記者會表示,台灣現行減碳目標僅設定2050年減為2005年的一半,已落後國際趨勢,「台灣勢必要提出2050碳中和或其他新的氣候治理路徑,才能符合國際社會的要求。」

環保署今(20日)舉辦《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溫管法)修法座談會,包含石化公會等產業界代表出席表達立場,認為碳費徵收不公,只針對製造業,應該改為隨電、隨油徵收,達到所謂的全民減碳。工總更打算提出產業版的《溫管法》修正草案。

為對抗氣候變遷,目前已有超過130個國家宣示2050淨零排放。

考量許多開發案空污排放量難抵換,環保署去年年底提出「空污排放增量抵換處理原則」修正草案,有意開放空污「跨區抵換」,遭民間團體質疑替高屏地區開發案解套,環保署昨(5日)表示,跨區抵換尚未定案,會尊重外界意見,在相關減量倍數與抵減作法未有共識前,暫不納入修正範疇。

我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實施五年以來,面對全球暖化及國際氣候緊急呼聲,已顯不足。趕在2020年底,環保署及立委洪申翰分別在上週提出修法草案,今年將啟動修法程序。

經濟部能源局指出,政府已規劃至2027年長期電源開發方案,供電無虞。

由余紀忠文教基金會與中央大學共同成立的「余紀忠講座」,今年邁入第十個年頭,特別邀請葉永烜院士擔任主講人,並以「眺望50年後的今天」為題,從歷史、人文、天文等面向,引導師生和社會大眾如何安身立命,面對全球暖化、人工智慧的威脅,如何善盡台灣身為世界公民之社會責任。

葉永烜為國際知名天文學家,研究專長為彗星物理和太陽系及行星起源等。1982年他提出了著名的跨國土星探測計畫卡西尼-惠更斯號,為國際天文研究寫下輝煌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