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中共19屆七中全會北京閉幕,頌揚中共總書記習近平的五年政績,強調「兩個確立」;「確立習近平黨中央的核心、全黨的核心地位」和「確立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深入討論新時代新征程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總結中共對台工作稱,五年來,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反對台獨的堅強決心和強大能力」。

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CBS) 節目《 60 分鐘》( 60 Minutes ),近期製作一系列台灣專題,由美國知名資深記者、 60 分鐘節目主持人史塔爾( Lesley Stahl )親自訪台製作,針對台海問題,訪問前參謀總長李喜明、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壯闊台灣聯盟發起人吳怡農等人,並在台灣國慶日前後陸續播出。

2023 年全球經濟與地緣政治衝突風險仍高,高通膨仍將抑制終端消費性需求,需求端呈偏中性偏保守,面板廠若能維持低產能利用率策略,有助景氣早日落底 。

美中台關係幾個月以來產生劇烈變化,美國總統拜登不只一次明確表達出兵護台的立場,近日甚至在聯合國大會發言,公開向世界談及台灣議題,表示美國致力維護台海和平,重申在兩岸問題上奉行一中政策,反對任何一方片面改變現狀。這也是美國總統暌違 51 年,再次於聯合國大會提到台灣。

美國參議院院外交委員會 14 日即將審議《 2022 年台灣政策法案》( Taiwan Policy Act of 2022 ),外界認為此案是自 1979 年《台灣關係法》( Taiwan Relations Act )以來,美國對台政策「最全面的調整」。此法案對台灣有何影響 ? 是走向國際的轉機,還是有可能導致另一個台海危機 ?

美國聯邦參議員布萊克本(Marsha Blackburn, R-TN)於25日深夜才剛抵台,《路透》就引述知情人士說法報導,美國會持續供應台灣軍需品和砲彈,軍售消息最快9月宣布,象徵美國支持台灣不受北京影響。

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8月初訪問台灣後,中國近期在台灣周邊多處實施軍演,引發國際緊張,七大工業國集團(G7)成員國外長曾於3日發表聯合聲明,呼籲中國勿企圖藉由武力單方面改變區域現狀。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波瑞爾(Josep Borrell)22日則說,歐盟願意擔任台灣海峽危機的「調解人」。

共軍近期擾台,兩岸關係緊張,兩邊許多網民也相互敵對。前社團法人台灣社造聯盟理事長盧思岳參與第三場「中國細微觀察思沙龍」,對談「專制社會有『社區』嗎?—中國社區改造的曲折路」。盧思岳表示,鮮少有人看見「社會面的中國」,中國政府在社區營造上出力不少,兩岸可以透過「第三種民主」的社區營造多方交流,促進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