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今年下半年,大陸經濟復甦減速成全球市場討論焦點。若要達成官方今年5%左右的經濟增長目標,可說時間緊、任務重,在此關鍵時刻,大陸當局這次對症下藥,調整持續多年的「國進民退」經濟方針,全力拉抬民營經濟,冀望民營企業能迎難而上,成為「穩增長」的救火隊。大陸提及民營經濟素有「56789」的特徵。即民營經濟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第78屆聯合國大會9月5日將於紐約開議,台灣今年主打4大訴求,首要即是敦促聯合國修正對2758號決議的錯誤詮釋,凸顯中國不能代表台灣,以徹底解決台灣參與聯合國的問題。本月31日英國也呼應台灣需求,首度在官方文件上稱「台灣是獨立國家,國名是中華民國」,打破政治禁忌。
大陸地方債危機問題迫在眉睫,讓北京已不得不好面對。據陸媒報導,過去一兩個月,大陸各地方政府已上報建制縣隱性債務風險化解試點方案。目前監管部門已初步批複方案及額度,特殊再融資債券或在下半年重啟發行,其額度約1.5萬億,可能涉及12個地方債務壓力比較大的省份和地區,包括天津、貴州、雲南、陝西、重慶等。
中國境內理財產品風波,難以成為雷曼 2.0
近期,中國房地產市場中,接連爆出以碧桂園、遠洋集團為主的違約消息,以及一系列理財產品違約兌付的問題,逐步讓市場擔憂中國狀況是否會向整個國際金融體系外溢?
繼碧桂園傳出債務清償困難後,又接連出現遠洋集團、 SOHO 等中國知名房地產開發商違約的消息,同時,中國最大民營財富管理公司「中植」集團,旗下中融信托公司發行的理財產品,也爆出逾期無法兌付的問題,理財產品的購買者中,...
中國大陸經濟早就步入變局,現在則到了變局中複雜轉折關頭,其複雜表現之一是舉足不清、前景未明。這個時候來看兩篇文章,一篇是高端智庫的定調新作,面世半月來未有預想的熱捧,一篇是時過半年的舊作,也許是直言不諱,近期在經濟界廣傳熱議。
先看不熱反冷的大作,那是《經濟研究》智庫經濟形勢分析課題組8月初推出的研究報告:「2023年上半年中國經濟回顧與下半年經濟展望」。《經濟研究》是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刊,近年這份刊物辦起智庫,已確定「黨中央、...
若中國大陸經濟當真陷入困境,對其他國家有何意義?美國財長葉倫表示,中國大陸經濟減緩是美國經濟的「風險因素」之一,總統拜登也說是一顆「定時炸彈」。許多媒體報導都充斥「日本化」的說法,指稱中國大陸經濟就像30多年前的日本,可能從強勁成長與房市過熱,滑向多年的通縮。
彭博經濟學家認為,這種憂慮實屬誇張,且中國大陸經濟成長仍有緩衝力量提供支撐,「對美國經濟的衝擊有限」。在最差情況下,即中國大陸只採取低度的刺激措施,且經濟成長盤旋向下,...
最近公布的中國第2季國內生產毛額(GDP)表現,年增率僅由第1季的4.5%上升至6.3%。雖然6.3%的年增率在世界已經是佼佼者,但受到去年上海封城致基期極低的影響,市場的預期都普遍偏高,有的甚至都達到7%以上,公布的結果僅6.3%,落差感就油然而生。
檢討中國最近的經濟表現,三架馬車的出口、投資、消費都表現不好。首先是出口在全世界去庫存,需求減少,加上美國民主聯盟的轉移採購下,讓中國的世界大工廠王國不再,產品出口就呈現倒退。其次,...
英國《 經濟學人 》雜誌20日刊出最新一期, 其中一篇文章以「中國為什麼害怕星鏈」為題指出,中國擔憂如果台灣取得星鏈系統服務,將增加解放軍攻台難度,同時北京當局也憂心,如果美國藉由星鏈系統大幅壟斷低軌道空間的稀有戰略資源,它將落後於這場太空競賽。
星鏈(Starlink)低軌衛星網路系統由億萬富豪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SpaceX公司開發,計畫總共發射1萬1900枚低軌衛星,提供覆蓋全球的高速、低延遲(low-...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