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中國政府在2020年4月宣布暫停中國畢業生來台升學,迄今尚未恢復,最後一批大陸學士生在今年畢業之後,引發台灣高教圈擔憂,學者專家表示,兩岸局勢不論為何,還是希望至少能先放行研修生來台,讓兩岸文教交流得以延續。陸委會則強調,雖陸生持續減少,但這學年結束後預估將有2000多名陸生在台就學,沒有「掛零」情形。

隨著兩岸關係變化,近年來大陸涉台研究成顯學,但台灣的大陸研究卻有所降溫,甚至研究資源受到排擠。兩岸交鋒日益激烈,台灣社會的「知陸派」愈來愈少,如何知彼知己?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日前在座談會上強調,在兩岸持續緊張之際,研析「習近平現象」是重中之重,「以舉國之力來做這件事情是應該的」。

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前秘書長、丹麥前總理暨民主聯盟(AoD)基金會主席拉斯穆森(Anders Fogh Rasmussen)本周出訪台灣,在5日在外交部舉行訪台記者會上表示,俄烏戰爭給台灣帶來三大啟示,那就是台灣必須有能力保衛自己;美國對台政策正從「戰略模糊」轉變成「戰略清晰」;自由世界必須在中國嘗試武力入侵台灣時,發出一個統一且明確的信號。

國台辦主任宋濤表示,將在一中原則和九二共識基礎上與台灣「有識之士」協商兩岸關係和國家統一,他表示中國放棄對台強制性政治框架及軍事脅迫,才能為有序交流創造條件。對此,淡江大學教授趙春山指出,中共現在已經進入促統進程,未來宋濤的工作就是對台灣內部及國際操作統戰;台大政治系教授楊永明則提出,宋濤上任三意涵解析,致力在和平發展上尋求協商。

大陸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29日公布明(2023)年關稅調整方案。官方公告會逾千項產品關稅調整,針對台灣各界關心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早收清單貨品稅率,陸方公告,2023年將繼續實施協定稅率。

儘管美國持續說服各國減少依賴中國大陸,但數據顯示,大陸與亞洲國家的貿易關係正在加深。 美戰術失靈 貿易戰以來 陸與印尼、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進出口總額勁揚 71% 。

中國二十大後,國台辦主任一職如何更替備受關注。 28 日根據中國大陸國台辦官網更新資訊,確認由原先被視為退居二線,中聯部前部長宋濤接掌;宋濤一度是中國外交部長的熱門人選,學者解讀,其很可能在明年政協換屆擔任副主席,這個人選決策凸顯對台工作的重視。

美國總統拜登23日簽署2023年度國防授權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授權未來5年提供台灣100億美元軍援,要求加速處理台灣軍購請求,並呼籲美台聯合軍演。對此,解放軍東部戰區25日宣布在台灣周邊海空域操演,中共解放軍東部戰區新聞發言人施毅稱「這是針對當前美台升級勾連挑釁的堅決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