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變遷與發展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背景說明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活動照片

  • 殷乃平

    殷乃平

  • 鄭崇華

    鄭崇華

  • 王伯元

    王伯元

  • 朱雲漢

    朱雲漢

  •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 許嘉棟

    許嘉棟

  • 陳添枝

    陳添枝

  • 薛琦

    薛琦

相關文章

兩岸局勢升高,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昨天表示,和平是民主之母,台灣現在迫切需要和平研究,台灣社會需要「烏鴉」,針對相關議題站出來、說出問題,讓眾人有更廣闊討論空間。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認為,台灣需要「和平推」而非兵推。

總統賴清德本月13日召開「凝聚反併吞共識,因應中國統戰滲透」國安高層會議,針對台灣當前面對的5大國安及統戰威脅,提出17項因應策略。總統表示,中國已是台灣反滲透法所定義的境外敵對勢力,並提出全面性精進與推動 國安法 制工作,目的是在不侵犯人權下,建構全方位的國家安全網路,對外宣示台灣反併吞的堅定國家意志。

2024年,台灣經歷重大社會與政治變局,也面臨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與挑戰。這些事件不僅反映出國內政策的深層結構性問題,也突顯台灣在全球政治、經濟脈絡中複雜的角色。回顧過去展望2025未來,促進政黨間合作、推動政策的延續性與可行性,將成為影響國家發展的關鍵課題,健全的公共政策與制度檢討,才有機會凝聚社會共識,在動盪中尋求穩定。

雙城論壇17日登場,上海副市長華源致詞時先是表達開心相聚在美麗的台北,並代表上海人民政府對本次雙城論壇祝賀,並宣布,「上海方面將積極推動上海居民赴台團隊旅遊路線,一定會包含台北市」。陸委會則回應,我方建議由台旅會和海旅會(兩岸觀光小兩會)展開溝通,以利未來恢復旅遊交流能順利執;。陸委會還對陸客團來台提「三不原則」:不是出於政治目的、不附帶條件、不會隨時為脅迫而叫停。

2024年是全球大選年,隨著地緣政治的發展,保護主義成為地緣經濟的顯學,過去支撐全球經貿發展的全球貿易自由化,已成昨日東風;全球經貿逐漸發展成以美、中為核心的兩極世界。面對前詭譎多變的全球財經局勢、產業供應鏈重組、貿易制裁大戰特別邀請各領域的專家,梳理方向,並提出應有的建議作為,建立共識,是所至盼。

美國前總統川普重返白宮對台帶來什麼影響?立法院財委會今(14)日邀請楊金龍、財政部部長莊翠雲、金管會主委彭金隆就「美國新任總統的貿易政策對台灣經濟與金融穩定之可能影響與對策」進行報告並備質詢。楊金龍強調, 美中競爭態勢不變,川普新貿易政策恐擴大全球貿易衝突與科技競爭,尤以關稅政策外溢影響最大。

美國總統當選人川普回鍋白宮,中經院副院長王健全12日示警,面對其第二任期「要繫緊安全帶」。首先高關稅上路,對我主攻成熟製程的半導體業帶來很大影響,業者須趕快找出新亮點新應用。而傳統產業壓力更大,籲政府協助「二次傳產轉型」。

美大選結果揭曉,由共和黨川普當選,在長期美中競合、兩岸關係等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可能持續一段時間,受此影響,近年供應鏈除「中國加一」外,還多了「台灣加一」聲音。但台灣各界對台灣加一各持正反面意見,為因應該趨勢,智庫學者認為待台灣轉型因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