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山:台灣迫切需要「和平研究」

兩岸局勢升高,中央研究院院士吳玉山昨天表示,和平是民主之母,台灣現在迫切需要和平研究,台灣社會需要「烏鴉」,針對相關議題站出來、說出問題,讓眾人有更廣闊討論空間。文化部前部長龍應台認為,台灣需要「和平推」而非兵推。

龍應台基金會昨舉辦「思沙龍」講座,邀請吳玉山以「沒有和平,民主會怎樣?」為題演講。龍應台表示,過去看國際媒體上的戰亂流離鏡頭,大部分講敘利亞,對台灣人來說有些遙遠,但在俄烏戰爭開打後,台灣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大部分會覺得「我們已經真的走到十字路口」。

吳玉山認為,台灣非常迫切需要和平研究,今年台灣外在安全環境惡化,戰爭逐漸迫近,對岸軍事威脅升溫,兩岸關係快速惡化,國內備戰動作如役男當兵年限增加、軍事預算大幅增加,國家安全凌駕一切。同時,國外研判兩岸開戰的機率增加,最常被提到的年份是二○二七年,顯示時間迫近,戰爭已不是遙遠想像,而是眼前可能發生的狀況。

吳玉山指出,國內碰到對和平的各式主張,有些主張備戰,這是現實主義的和平主張,還有人可能說必須要減緩發生衝突的原因,這被認為是建構主義的和平主張。他提醒應關注幾點,包括和平與戰爭的影響、帶來和平與戰爭的原因及如何避戰、止戰(和平倡議)。

吳玉山說,當前局勢,愈來愈多人認為戰爭有可能發生,戰爭是個「黑天鵝」,是非常少數狀況,但儘管機率不高,仍要當成非常不得了的事;教宗方濟各在世界和平日文告說「戰爭是一場空,是一場挫敗」,賴總統則說「和平無價,戰爭沒有贏家」。

龍應台認為,多年來「和平」一詞就如打地鼠遊戲,一冒出來就被打下去,和平在台灣社會似乎已被貶為等同於投降、敗國、背叛,又或有人認為和平等於幼稚、不實際,但台灣是民主社會,特質應是政府決策能被足夠監督,且民間社會有足夠知識力和判斷力,防止任何一個政黨把國家帶上危局之路。

「為什麼只有兵推,沒有和平推?」龍應台表示,民主是手段不是目的,是要透過民主手段去獲得自由,「台灣需要和平推而不是兵推」,這才是真正要努力的事,才能避免台灣不被盟友出賣而變成強權桌上一盤菜。

延伸閱讀:為了民主一戰,還是為和平犧牲民主?吳玉山揭戰爭陰影下台灣兩難

龍應台在引言時表示,台灣人看待戰爭,長期以來都是以比較遙遠的方式觀看,但當烏克蘭戰爭爆發時,就覺得離我們很接近,她開場指出「和平」是一門嚴肅而深刻的學問,什麼會帶來戰爭?歷史上的諸多戰爭,是怎麼發生的?在醞釀的過程中,有沒有什麼關鍵時間點其實是可以轉圜的? 為什麼沒有轉圜?戰爭爆發之後,又是怎麼獲得和平的?什麼叫「和平」?什麼代價的和平可以接受,什麼代價的和平不會帶來真正的和平?贏得「戰爭」的一方,是否就贏得了「和平」?

龍應台形容,這些問題在過去幾年很像是打地鼠,一冒出來就被打下去,和平就等於叛國、天真不實際,然而民主社會的特質應該是有強而有力的民間力量,防止任何一個政黨把國家帶上戰場,而現在是身處險境的台灣不得不想、不能不問的問題,是時候開啟全民參與辯論、討論戰爭的可能性以及後果。

有和平才能孕育民主 民主面對戰爭卻陷矛盾兩難

吳玉山指出,和平與民主是相生關係,而此時的台灣迫切需要和平研究,包括和平與戰爭的影響、戰爭原因,以及如何避戰止戰,更重要的是台灣如何不走上烏克蘭的覆轍。吳玉山在主講的開始拋出和平討論可能面臨的批評,例如面對軍事威脅上升,和平是否只是天真的幻想、是不是一種虛妄的左派意識,而他認為要回答這些問題,就需要和平研究。

吳玉山解釋,學界普遍認為的「民主和平論」,也就是民主國家不容易發生戰爭,是因為有能知的大眾,不容易被菁英號令走向戰場,然而面對極權國家的威脅,民主體制會陷入兩難,是要為了民主不惜一戰,還是為了和平犧牲現有民主體制。吳玉山爬梳了民主的發展過程,指出當代意義的民主,其實是在相對安全跟和平的情況下,才能孕育自由、民主的體制,英美國家有海洋隔絕相對安全,民主和自由主義因而從此發源,因為民主本身就需要多元妥協,這些都不利在危機下的快速決策。回到中華民國的脈絡,吳玉山指出,中華民國憲政史上有3次實現民主的機會,前後兩次發生在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憲法頒布,這些都因為面對戰爭威脅而失敗。而第3次發生在1996年,於經濟發展、兩岸緩和背景下實現民主化,都是在相對和平下誕生。

換句話說,台灣在實現自由的拐點上的背景其實是在一個相對安全和平的情況下,吳玉山指出,1990年代兩岸在國力上的差距最為接近,為4.2倍,而中國改革開放初期也需要台灣的投資、加上蘇聯解體後中共政權面臨生存的危機無暇外部,都是讓台灣覺得自己有那個底氣掌握主動權,自己不會被侵略。因此無論是歐美民主先進,或者是中華民國的憲政發展的進程,都讓我們看到和平跟穩定是自由民主之母,而戰爭或戰爭威脅都會讓自由民主卻步。對於新興民主國家的台灣而言,如果真的是處於戰爭的陰影下,會帶來什麼影響呢?吳玉山提出應該要從3個角度來看,第一是「外在威脅」、第二是「安全困境」、第三是則是「文化赤字」。

台灣面對戰爭陰影 吳玉山提出3大挑戰

吳玉山進一步解釋,在「外在威脅」上包括中國軍事實力提升、統戰攻勢以及銳實力展現,他以2023年美國眾議長裴洛西訪台以及後續的圍台軍演為例,指出這些軍演所覆蓋的區域除了少數、一兩塊以外,是不重疊的。他會高度的懷疑,這3次軍演其實只是在利用不同的機會,在台灣周圍通通收集參數,目的是要在展開軍事行動的時候,掌握所有會出現的狀況。而對於有人提出航空母艦已讓中國突破美國第一島鏈封鎖,吳玉山則認為航母能夠穿越海峽與在第一島鏈上有一個主要根據地本質上是有很大差別的。

相對於外在威脅,吳玉山指出一般人比較不常注意的是台灣所面臨的「安全困境」,也就是在戰爭威脅的情況底下,國家的安全高於一切的,因此必須為了國安的需求,設下各種的自由限制,他認為在此時民主會陷入一個困境,因為民主自由,對我們來講是目標、是理想,當我們選擇以限制自由來保護自由,問題是如何計算代價?確保當年在冷戰1.0下的威權控制不會重現?

吳玉山以免疫系統為例,社會在面臨戰爭威脅時,就如同免疫系統偵測到病毒入侵時會產生抗體,然而問題就在於,這樣的防衛機制不只將病毒消滅,還有維繫生命運作的一般細胞,過度的反應可能對身體產生比病毒更大的危害,甚至導致死亡。吳玉山指出,當自由、民主社會在面對國家安全危機的時候,就好像人類受到病毒感染,公權力勢必對自由作出限制,因此,如何讓外在威脅下面調節國家的安全機制,使他能夠應付危機,又不至於對本身的體制形成致命的傷害,這就構成了國安危機下的關鍵議題。

吳玉山示警,他所憂慮的是在外部威脅以及安全困境下,作為新興民主國家台灣的「文化赤字」缺乏足夠的民主政治經驗跟自由憲政主義的政治文化,人民容易理解「選舉自由」,卻不容易理解如分權制衡這樣的憲政機制運作,今天國家面臨外在威脅的時候,令人擔心的不是走回威權體制,而是在安全困境下,容易落入威權體制和自由主義民主中間的灰色區「非自由式民主」,表面上領導人由人民直接選舉,但憲政體制中應該分權制衡的政府部門、司法體系以及獨立的公民社會、學術研究,這些機制受到侵害,雖符合基本民主選舉要件,卻失去民主憲政的核心精神。

吳玉山:小心非自由式民主 真愛民主須避免戰爭

吳玉山最後以醫學界對SARS和COVID的病歷研究比喻總結,指出台灣對於外部威權體制威脅反應太弱,可能會導致民主體系的覆亡,就好比需要施以有效的藥物讓免疫系統消滅病毒,然而面對外部威脅的反應,需要控制反應的範圍、對象、程度與方式,不能侵害民主體制的根本,就是所說的避免免疫系統的過度反應,最後則是要留意新興民主國家的政治文化赤字。

吳玉山提醒,台灣往往容易重民主而輕自由,要小心避免滑向非自由民主,如同我們要了解病患原有的體質、病況。「戰爭威脅對民主的影響是這個樣子,真愛自由民主就必須減少戰爭陰影、避免戰爭。」

延伸閱讀:大學生憂兩岸開戰、不再相信民主 吳玉山這樣看:我們沒有悲觀的自由

吳玉山在演講中提到,台灣在面臨戰爭威脅時,最大的挑戰不只在於外部的軍事威脅,還有台灣作為新興的民主國家,政治社會面臨為了保護民主而犧牲民主的兩難困境,進而導致關於和平的可能無法被社會充分討論,也引起現場民眾的共鳴。有參與的大學生提到擔心2027的「戴維森窗口」將會到來、也有民眾表示正準備離開台灣,更有的表示自己已不相信民主制度,對於現在的政治社會氛圍相當灰心。

「不要讓自己沒得選」 吳玉山:面對戰爭和平討論更不能忽略

對此,吳玉山表示,戰爭導致破壞的可能情境,不少軍事專家已然給出了各式估計與推測,而台灣所需要的和平研究,該探討的會是敵對雙方怎麼在訊號傳遞的過程中緩解衝突,降低戰爭發生的可能。「我們要考慮的其實就是,戰爭會帶來這麼巨大的結果,因而在我有可能會走到這裡頭去的時候,我們自己要很清楚的知道要怎麼走,然後讓自己不要好像沒選擇,必須要踏進去的那一步。」

吳玉山坦言,他在研究烏克蘭和俄羅斯時,就一直問自己,在什麼時間點可以做些什麼事情,讓雙方不需要經歷戰爭。他認為,戰爭影響的不只是兩個國家,而是無遠弗屆,如果我們覺得和平與戰爭是如此重大的議題,那麼其實應該要跟全世界關注這個議題的人一起溝通討論,甚至對岸民眾未必也是期待戰爭,戰爭對雙方而言都是重大的成本和痛苦。他指出,俄羅斯在戰爭過程對於國內民眾的經濟管束,是蘇聯崩解以來最為緊縮的時刻,而他也認為,人類進入21世紀,科技除了發展武器,還有沒有提出解決方案的可能,值得共同的討論。

吳玉山認為,台灣在開啟和平還是民主的重大事務討論,應該不要先入為主的去認為哪些意見是好,或者是不好,這是民主體制大事件,當然應該要討論要理解、獲得社會的多數共識,往某一個方向去做準備,不管是準備戰爭,或者維持住和平。他認為台灣民主體制上先天的缺陷,讓我們缺乏一種比較開放的公共辯論的空間,能心平氣和的好好討論;另外一方面,他也認為這種研究戰爭、和平領域的精英學者專家,社會應該要給他們自由,不要給標籤,讓他能夠好好討論,然後將這個討論讓大家能夠看到。這些溝通討論在民主社會面對戰爭威脅時正是重要、不能忽略的一環。

對政治失望、想逃離台灣 吳玉山:站起來、講出來

對於民眾對現有體制感到灰心,吳玉山則回應,「我們沒有悲觀的自由,不然呢?我們如果不同意,怎麼知道不能有所改善?」如果兩方都在競爭,有一方都是悲觀主義者,這些人怎麼會期待他的理想、主張有實現的可能?因為和平的理想是那麼大,大家應該盡一些努力把社會或國家往我們應該走的方向帶一點點,也許有無力感,但民主社會即使你認為不完美、有缺陷,要做的應該是站起來、講出來。

至於有人提出正在準備離開,吳玉山表示,絕大多數的人是離不開的,「台灣一路走過來經過大風大浪、挑戰,很多當下認為過不了那關,但我們還是走過了,所以我們還是想如何為絕大多數人離不開、不會離開的人,設想怎麼樣不需要離開。」吳玉山最後也對年輕人喊話,年輕人有大好前程,他自認自己學術研究已經走到了尾聲,但年輕人不同,有好大的空間和時間可以探索,但如果這些全都被迫走入戰壕相互廝殺,很不值得,「我不是要講你不要愛國、為自己的制度拼命,只是在還沒走到那步之前,讓年輕人的想像來解決我們共同解決的問題,讓大家可以好好的做自己的規劃,那會是多有意義。」

相關新聞

余紀忠文教基金會四月二十九日,與中央大學、清華大學、陽明交通大學、政治大學共同舉辦的「AI人本時代跨校論壇」,四校同學外,現場還包含台大、...
 台灣是否要成立「主權財富基金」爭論多年,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表態,很想成立主權基金,將請中央銀行、國發會、財政部、...
近期市場開始討論美國「關稅戰」演變為「貨幣戰」的可能性,行政院長卓榮泰29日於立法院答詢時直言,現在政府心理已有準備,「...
 環境部長彭啟明24日首度提出美國《關稅》政策對淨零推動有三大衝擊影響,企業受關稅影響對減碳投資觀望。他說,卓揆已指示要對企業「堅定又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