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中國崛起對台灣衝擊加劇,台灣長期被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未來兩岸若缺乏溝通共識,將面臨更嚴峻挑戰。
中國崛起,不論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科技等領域的實力,都已對全球造成衝擊。 面對全球政經版圖的變化,去全球化聲浪不斷,歐、美、日、俄等大國積極進行區域經濟與戰略布局,南亞、中亞各國也都捲入大國角力中。台灣和大陸一水之隔,經貿依存度高,雙方經濟層面既競爭又合作,中國崛起,台灣該必須認真看待、面對與了解,籌謀因應之道。
殷乃平
鄭崇華
王伯元
朱雲漢
左起趙政岷、薛琦、邱正雄、余範英、許嘉棟、朱雲漢、陳添枝、黃榮村、林聖芬
許嘉棟
陳添枝
薛琦
中國國民黨主席選舉結果18日揭曉, 候選人鄭麗文以最高票數,當選新任國民黨主席 。鄭麗文發表勝選感言, 期盼朝野共同展現誠意,化解台灣政治對立與兩岸分歧 ,並 宣示一定在任內完成「 2028 年完全執政、政黨輪替、兩岸和平共榮共和」的使命 。
國慶 日, 賴清德 總統和立法院長 韓國瑜 出席國慶大會,先後發表國慶演說。賴總統提及「台灣之盾」,韓院長則是以花蓮馬太鞍溪堰塞湖災情對國內政情做比喻, 以呼籲政府與人民共同正視低薪、能源、環境與社會撕裂等問題。 雙雙引發各界討論,各有立場。
中央銀行7日公布9月外匯存底餘額,單月增加55.13億美元,結束連二月下滑,更一舉衝破6,000億美元大關,達6,029.43億美元,再寫歷史新高,持續穩居全球第四大。
「重慶台灣周-兩岸訊息通訊合作發展研討會」於本(9)月 16 日舉行,中、台雙方皆表示,兩岸就「汽車產業」網聯化、電動化、智能化方面具互補性、可合作性,未來產業升級、跨域轉型,建構關鍵供應鏈,都極具潛力。
7 月 31 日,美國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發布最新報告指出,中國自 2022 年起便啟動無數軍演、訓練,以模擬封鎖台灣的情境。為了解所有潛在挑戰,CSIS 進行了 26 次兵推,發現「封鎖台灣」對中國來說並非低風險、低花費的選項,因為任何封鎖皆有可能導致大規模的戰爭;就台灣及美國來說,報告建議雙方可以再進一步著手強化「威懾性」的結構工作,使得中國認為封鎖並非唾手可及。
中華經濟研究院17日公布今年第3季台灣經濟預測,由於基期因素以及關稅政策等,預計今年下半年成長趨緩,第3、4季成長率分別為1.52%、0.66%; 即今年成長趨勢由第1季破5%,逐季下行至第4季低於1.0%,全年經濟成長率約為3.05%,重新確定今年經濟成長率可以勉強保三,略低於今年初估測的3.22%,仍高於第2季估測最樂觀的2.85%。
7 月 26 日大罷免浪潮來襲,第一波將鎖定 24 名國民黨籍立委及停職中的新竹市長高虹安。雙方人馬各自卯足全力,力拼多數民意支持。民意基金會昨日封關民調顯示,「不贊成罷免」仍是多數民意。不過,近日贊成罷免比例升高、不贊成降低,為罷免結果打上一個問號。
金融數據供應商標普全球(S&P Global)1日公布美國與歐元區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終值,美國維持擴張步伐,創下2022年5月以來最高紀錄。但同日公布的ISM數據顯示,因訂單和就業萎縮加劇,美國6月ISM製造業連續四個月萎縮,美國製造業低迷的局面持續。
標普全球最新報告顯示,...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