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保育

在世紀末的轉戾點,我們不能不問:我們將要交給孩子一個什麼樣的台灣、什麼樣的未來?在二十一世紀來臨前,我們對這塊土地是否要有所許諾?

公與義的社會就是我們的許諾和願望。

公與義社會的成形,政府的角色扮演,法制規範的建構有其必要,社會大眾公民意識的覺醒,社區力量的凝聚,以及公民倫理的重組,無疑更是形成公民社會的必要條件。台灣社會能否從傳統走向現代,進而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新境界,是無論朝野、...

時報文教基金會、中國時報系河川保護小組及經濟部水資源局共同主辦「震災對維生系統之影響與復建座談會」在時報大樓舉行,與會學者專家咸認,記取二千多條人命所換來的震災經驗,建立一套災害維生系統,已刻不容緩。

座談會由中央大學教授歐陽嶠暉、台大環工所教授於幼華及時報河川保護小組召集人林聖芬共同主持。參與人員包括:張鴻仁(衛生署副署長)、鄭顯榮(環保署 天然災害緊急應變小組執行秘書)、盧清雄(台灣省自來水公司總經理)、張添晉(台北科大教授)、...

在「浩劫之後-九二一大地震的省思與前瞻」座談會中,與會的官員、民代與學者均認為,我們必須認真從這次震災汲取經驗與教訓,積極建立制度化的救災體系,強化救災能力與裝備,賑災措施要兼顧災民需要與社會公平性,對災民及救援人員提供心理輔導,追究不法建商及建管單位的責任,並且結合社區力量,重建更美好安全的家園。

座談會由時報文教基金會及中時報系主辦,中國時報社長黃肇松主持。與會者包括經建會主委兼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副執行長江丙坤...

被遺忘的島嶼─蘭嶼社區
交纏在傳統與現代、南島族群與自我認同、文化追尋、反核廢料、失落的傳統建築、未來的希望之間,蘭嶼的問題其實是無比複雜的。從十年前的反核廢料開始,蘭嶼的共識多是建立在「不要什麼」上。
對達悟族人而言,「社區」 是個未曾聽聞的東西,何況還要「總體營造」。凝聚共識發展所遇上的困難得以想見,然而,這也是蘭嶼面對現實思考「要什麼」追尋的起點。

哈瑪星築夢記─西子灣社區

...

嘉義縣阿里山鄉村的「達娜伊谷」,是曾文溪上游的一條小溪,溪中盛產肉質鮮美的鯝魚,因此有「鯝魚故鄉」的美喻,在阿里山公路開通之後,經常有歹徒前往毒魚、電魚,使得當地的魚類資源日益枯竭,令當地村民深惡痛絕。

山美村民因為無法忍受歹徒這種行為,在民國77年10月的村民大會中通過生態保育方案,將18公里長的傳統漁場捐獻出來,由村民共同保育,並組成河 川巡邏隊,在村中壯丁的晝夜巡守下,讓宵小不敢再越雷池一步;而溪谷中的魚蝦也迅速復甦,...

八十三年到八十四年間台灣地區面臨了少見的旱象,甚至連有雨港之稱的基隆都發生缺水的現象,台灣山林的保護因旱象問題的傳出更顯重要,因此八十五年的活動主題便根據前兩年的旱象而訂為「揮別水荒、搶救活水源頭」。

八十五年的第一項活動內容就是在立法院舉辦「翡翠水庫琉球松林何去何從公聽會」,北宜公路兩旁琉球松林因為松材線蟲病,致大量琉球松林死亡,且蟲害還在蔓延中,種樹救水源雖然重要,但是現有的樹林保護亦不能等閒視之,針對這個主題邀集了農林、...

民國八十年中國時報向環保署提出「種二千萬棵樹救台灣水源」的活動構想,立即被環保署接受,並廣邀各路人馬共同推動此一構想,旋即得到教育部、農委會、台灣省林務局、中國時報系、時報文教基金會、中華民國自然生態保育協會、國語日報、奧美公關公司、中油公司、壽山文化基金會、大甲溪生態環境維護協會、德律律師事務所、群智會計師事務所共同策劃辦理,這項活動自八十一年三月推出,並受到熱烈回響。

民國八十一年二月廿二日在環保署召開記者會,正式宣告活動展開。...

經過八十一年一整年的推廣活動及植樹,八十二年以「萬鳥歸林、萬流歸宗」為主題,活動在三月一日由前環保署長張隆盛召開記者會宣布正式展開,活動的主要內容包括贊助人回娘家(八十一年成果驗收)、親子育苗、親子舞台、贈苗及贊助人代表赴水源區植樹等。

張隆盛在記者會上指出,由於一般民眾平常無法接近水源區,對於水源區受破壞的情形不能有深刻的體認,期望能透過此項活動讓更多的民眾了解問題的嚴重性,並藉由贊助款項讓水源區內多種一棵樹,時時關心台灣的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