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我最大的孩子是USC的學生,論文就在討論AI那時候可說是他的黑暗期,因為許多人告訴他這個題目很難拿到博士;從這個例子來看,AI發展也經過非常困難的時期。我也想起了自己創業的時候,是一盤散沙,師傅留一手、家天下,但我打拼出宏碁,我的座右銘是挑戰困難、突破瓶頸、創造價值;我的確是自討苦吃,常常覺得如果只處理簡單的事情,人生就沒有意義;早上起來看不到困難要挑戰,就沒有活著的動力。」
早在五六年前,工商界就提出台灣有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等「五缺」,當時我就提出,五缺問題固然嚴重,但其實台灣還有「第六缺」,才是掐住經濟發展的咽喉,那就是缺乏穩定的 兩岸關係 。
正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他直言,人須借助AI做為創造價值的工具,「不用未來就會吃虧」。AI已是既定的大趨勢,必須要順這個勢、靠實力造自己的勢,才能勝出。
「垃圾不落地」當初雖有不少批判,但這些年來城市變乾淨了,人們環保意識也提升了;人們處理垃圾行為改變了,可是,用路行為似乎沒有進步,行車糾紛更是層出不窮!美國媒體CNN甚至以「行人地獄」稱之,瑞士與日本官方單位也提醒來台須注意交通狀況。政府應做的,除了改善路段設計使之更人性化、加重刑罰外,也應設法提升人們素養。
過去一萬多年,地球環境十分穩定,是地質學家稱為 Holocene 全新世的地質年代。人類文明的興起與蓬勃發展,與這穩定的環境有密切關聯。
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5日晚間因直腸癌在家中病逝,享壽67歲。學界表示,朱雲漢對大陸和西方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見解非常高,他主張眼光要離開美國,並把漢學研究帶往歐洲及俄羅斯,他的離世是國際社會科學領域的重大損失。
學者指出,台灣的經濟優勢逐漸流失,近年來外籍婚配數減少,直接影響生育數,台灣各級學校飽受少子化之苦,但若要再靠 外配 子女支撐教育已不切實際。
國土應該留白,台灣不應插滿風機,能源還有很多替代方案,斷不能以海洋生態、環境和空間為犧牲。
返回議題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