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

活動照片

相關文章

身為台灣第一位教育部環境保護法的公費留學生,研考會主委葉俊榮長期關注環境議題,自1992年由國科會選派赴里約參加「地球高峰會」開始,與政府推動永續工作結下不解之緣:1994年擔任行政院全球變遷政策指導小組委員、1997年擔任行政院國家永續發展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永續會)委員,直到2002年接任國家永續會執行長,台大法律教授出身的葉俊榮以推動台灣永續發展為己任。以下是葉俊榮與《科學人》總編輯李家維的訪談紀要:

撰文/整理/鄭靜琪...

问题一:据周策纵《五四运动史》载,1915年9月15日陈独秀创办《青年》之时,正值袁世凯帝制运动期间,当时虽有“临时约法”规定对言论、出版、结社等的自由,但实际上袁世凯及其所控制的国会利用各种立法对此打压得很厉害,报刊数目有很大缩减,章士钊1914年创办的以政论为主的《甲寅》杂志就在该年被查禁,作为前《甲寅》的编辑,陈独秀怎样在这种情况下还能申请创办《青年》,有没有收到当时主管出版机构的刁难?《青年》的撰稿人都有哪些?办刊的费用来源?...

壹、前言

自古以來,臺灣因為擁有傲人的海洋環境及資源,其發展歷程也與海洋息息相關。隨著對於海洋資源需求的擴張及科技進步,臺灣仰賴海洋的程度更高,用途也更多元。從傳統漁業捕撈及海洋運輸為主,擴大到各種不同的資源攫取型態。舉例來說,隨著技術進步使得人類能探勘更深海域的油礦、金屬礦及熱液礦,提升了礦產產量。人類也從海水提煉鹽、鎂、溴及鉀等化學元素,並成為冷卻用水及耐鹽植物灌溉用水。而海洋農牧技

...

政府當初的思維是人口控制,這部份也是我們做的最成功的地方,但用當初人口控制的想法出發反過來鼓勵生育,這都是從內部的角度來看,而不是由全球化,人口在國際上是流動的角度來看問題,以前人口學者愛講人口不只是量的問題也是質的問題,我最怕聽到質的問題這樣的提法,質是非常有爭議的,量的問題就是很明顯,質的問題不應該是好壞而是人口結構的問題,問題已經是發生了,我們被逼要作一種論述或思考。目前基礎調查與研究不夠,更坦白一點,背後的價值抉擇與論述還沒有被社會消化。...

我從來不認為我是位有成就的學者,我也必須跟各位坦白,我為了要來做這場演講,在所裡碰到剛從美國讀完博士回來的同事,因為他們剛離開博士生的階段,比較有一些自己較獨特的想法,我就問他:「如果你講這個問題,準備要貢獻什麼?」結合了他們的意見,共同醞釀了今天的演講內容,因此這裡面不全是我一個人的觀點。雖然我的碩士論文和博士論文都出版了,但不表示我就是一個成功的研究生,因為我也總還有其他方面仍是懵懵懂懂。我的碩士論文是二十年前時報出版公司出版的,...

台灣原本地處颱風、地震、水災等天然災害較為頻繁的地帶,加上地質脆弱、地形陡峻,每有颱風豪雨往往一雨成災,水災、山崩、土石流等災害成為台灣地區頻率最高的天然災害。這幾年台灣可說是悲情與災難不斷,一連串的天災所帶來的傷痛記憶,讓全民對國土復育有著急如燃眉的迫切需要。

時報文教基金會從民國七十九年成立河川保護保護小組以來,經常針對特定主題舉辦研討會或是座談會,只為的是關懷河川與環境。在這痛定思痛的今天,對國土規劃提出其前瞻性的體檢,...

剛當選中研院院士的中研院史語所所長王汎森,被問到「怎麼讀書」,隨口就答:「讀書靠興趣,有興趣才會有持續的努力。」

他補充,但所謂興趣,不是說什麼都有興趣,變成「太多興趣而無所依歸」,而是指發掘問題、追求答案的興趣。

十五、六世紀以來,東方和西方都發生巨大變動,影響各自後來的發展及差異,王汎森關注這個問題,希望從思想、學術、文化角度切入,尋找中國在這四、五百年中的發展,這是他的興趣,也成了他一生努力的目標。...

在一次偶然的聚會中,胡佛教授與楊國樞、李亦園等學者談及這樣的大環境,咸認台灣在經濟建設上成果初現,但在政治和人文建設上,卻亟待制度的建立和思想的重鑄。學者們溯析中國近代歷史脈絡,彼此激盪出許多值得當時和今日思考與反省的觀點。與此同時,在改革開放的呼聲中,警總卻驚傳發動圍剿國策顧問陶百川先生的事件,陶先生長期奔走於黨內外,居中舒緩對立情勢,是諫諍威權、捍衛自由的大無畏政治家,這次保守勢力的反撲'更加深了學者們匯聚力量,引領時代大思潮的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