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外交

前海基會董事長洪奇昌撰文指出,就兩岸關係而言,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兩岸生活方式差異與制度、價值信仰差異,是百年來分化發展的結果,故兩岸政治立場差異並不是短期就能解決,也不是用勝負零和方式所能解決。期待雙方能從克制不冒進、交流促了解著手,開啟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良性循環。

美國駐美代表蕭美琴表示,台灣願意與四邊安全對話(Quad)成員合作,並可以在解決該組織希望解決的關鍵問題上發揮重要作用。

編按:今年3月以來,美、日領袖出席的雙邊或多邊峰會,多次提到台灣議題,本月24日美日印澳Quad峰會在白宮的會晤,主要還是談論如何抗衡中國。國策研究院長田弘茂表示,美中新冷戰,對立無可避免,雖地區安全問題並非Quad的重點,但峰會將討論到台海相關議題。

美國對於東南亞的參與一向偏重於安全議題,對於新冠疫情、經濟衰退、氣候變化等其他挑戰,美國卻表現得興趣缺缺。大陸在AUKUS成立的第二天就申請加入了CPTPP,顯然就是企圖深化與亞太地區經濟一體化的重要舉動。即便最後結果應該不樂觀,但這也凸顯出了一個事實:在經濟層面上,無論是RCEP還是CPTPP,美國目前為止都仍然置身事外。

《金融時報》報導,美、英、澳三邊協議不僅破壞了法國與澳大利亞的潛艇交易,還無情地讓歐盟和法國又一次領悟到它們在後冷戰時期影響力不斷減弱的事實。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表示,經過美軍上個月匆忙從阿富汗撤軍的教訓後,歐盟有必要、也將發展自己的「共同軍隊」計劃,以減低對美國的依賴。

編按:繼拜登於G7峰會提出「重建更好的世界」,試圖主導疫後重建,以對抗中國「一帶一路」影響,《金融時報》16日報導,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在年度盟情咨文演講中表示,在全球「超級競爭」時代,歐盟需要成為「更活躍的全球參與者」。

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趙春山於《聯合報》撰文表示,拜習的兩次通話,對中美關係發展作出樂觀結論,言之過早。中美關係如同兩岸關係,一直是在一個曲折道路上行進。不應高估美國協防台灣承諾,低估中共「以武制獨」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