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mp to Navigation Jump to Main content
開明・理性・求進步
20 國集團( G20 )外長會議 2 日在印度首都德里舉行,會後沒有發布聯合聲明,印度表示由於俄烏戰爭的議題主導了整個會談,且兩方分歧無法調和,因此對外不會發表共同聯合聲明。
美國眾議院2月28日舉辦了「美國與中共戰略競爭特赦委員會」(簡稱中國問題特別委員會)的首場聽證會,主席蓋拉格開場表示,美國未來10年的政策,將為未來100年奠基,美國對中國一廂情願的時代已經結束。
這週發生了什麼重要大事呢?基金會幫你快速回顧,從公共政策與環境切入,讓你快速了解本週你我應該關心的事件。
經濟民族主義和干預主義的轉變將對世界經濟產生什麼影響?(IMF)最近的一份討論報告《地緣經濟碎片化與多邊主義的未來》,指出目前的情況來看,深度解體似乎不太可能,而且解體程度越深,代價就越大;技術脫鉤將是代價最大的,尤其是對新興國家和低收入國家而言,還有不可避免的地緣政治成本。
美國總統拜登20日在俄烏戰爭一週年前,閃電訪問烏克蘭首都基輔。美此舉除被視為向明天發表國會演說的俄國總統普丁傳遞強烈訊息外,拜登也宣布將提供價值5億美元(約新台幣152億)援助。紐約時報分析,拜登與俄羅斯總統普丁對抗日趨激烈,兩人本週演說預計呈現截然不同的世界觀,重現美蘇冷戰氛圍。
台美21世紀貿易倡議第二次實體談判會議甫於1月落幕。近期傳出進度良好,台美有望在上半年提早簽署BTA,從有共識的5項議題陸續擴張至12項。學者20日指出,雖然政治意涵大於經濟意涵,但也是對台美經貿友好關係的實質保障,越早簽訂越好,因為接下來雙方都將面臨選舉,恐橫生變數。
美國政治新聞網站Politico十四日報導,去年八月三日,時任美國聯邦眾議院議長裴洛西訪台時,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在蔡英文總統的午宴上告訴裴洛西和其他美國議員,若美國以為花大錢就可以進占全球最複雜的電子製造市場,那就太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