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

編按:為防中國堀起,拜登政府重回全球化多邊政策,直指中國人權問題未解,應給予制裁,原梅克爾大力支持的中歐投資協定,在她下台後歐盟內部產生分岐,該協定隨即遭歐洲議會宣布暫時凍結,梅克爾所在的中右翼政黨的總理候選人阿明•拉舍特(Armin Laschet)暗示,除非制裁得到解除,否則該協定無法獲得批准。

東吳大學辜濓松先生紀念講座及中信金融管理學院講座教授許嘉棟於《聯合報》撰文,說明大家憂心的全球資金氾濫問題,正考驗各國央行的智慧,針對QE退場或拖延提出解方。

編按:據《聯合報》綜合外電報導,疫情復發又值乾旱、缺電之際,加劇經濟不確定性,導致台股大跌。此外,美歐日等國紛紛對半導體供應鏈的戰略性質提高警惕,尋求增加國內生產,台灣因為占據尖端晶片市場主導地位而獲得的地緣政治影響力,可能勢微。

建立全球最低公司稅的努力是拜登總統的當務之急,它不僅是全球經濟學家的話題。

編按:《工商社論)指出,我進口物價4月漲幅直逼二成,創下近十年最高,通膨已然有山雨欲來之勢。並以消費者物價走勢是否已出現全面性、持續性及顯著性的上揚加以檢視,社論最後認為政府運用數字的觀念是該改一改了。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上海總部調查研究部主任呂進中近期表示,中國作為全球重要的大宗商品消費國,國際市場價格的輸入性影響不可避免,建議堅持穩健貨幣政策,注重進出口平衡,增強匯率彈性,人民幣適當升值,抵禦輸入性效應。

編按:《中國時報》整理外電報導指出,聯準會可能低估通膨風險,聯準會主席鮑爾和其他主要決策官員使用「暫時」(transitory)一詞來形容升高的通膨壓力,重申美國央行對通膨前景的樂觀看法,,越來越多經濟學家和重量級產業人士向聯準會喊話,該是時候正視通膨威脅了。

據《經濟日報》社論指出,目前通膨現象已蠢動,台灣缺乏能源及原物料,過去因來自國外原物料價格上漲帶動國內物價上揚的現象屢見不鮮,造成輸入性通貨膨脹,各界仍應對當前物價走揚保持警戒,並對通膨風險進行配套,才能維繫台灣經濟的穩健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