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經與金融

科技時代,各國權力消長,影響全球經濟局勢脈動。你,跟上時代洪流了嗎?

背景說明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移,資本與技術流動快速跨越國界藩籬,不斷向更廉價的原料、土地、勞力與租稅優惠的新興市場流動。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變化,在很多國家造成產業外移,也同步帶走了不少藍領與白領的工作機會,形成國際間新的貿易紛爭和政經衝突。

身為小型經濟體的台灣,多年來受惠於貿易全球化帶動經濟成長,值此全球政經情勢動盪起伏之際,也面臨風險難測的局面;另一方面,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各國都將可能面對短期資金流入或撤出的伏擊,如果沒有有效的配套制度,隨時可能陷入景氣變動飛速,難以預測的窘境裡。在未來,因應各國列強的權力轉移與開發中國家的興起,台灣如何提升行政與立法的行政效率、健全租稅制度與金融監理、改善學用嚴重脫節的現象,已經到了必須面對問題、聚集智慧、展開思索與研討的時刻。

活動照片

  • 左起薛琦、劉遵義、許嘉棟、陳添枝、施振榮

    左起薛琦、劉遵義、許嘉棟、陳添枝、施振榮

  • 2018從全球貿易戰看國際政經座談

    2018從全球貿易戰看國際政經座談

  • 左起薛琦、胡祖六、陳添枝

    左起薛琦、胡祖六、陳添枝

  • 管仲閔

    管仲閔

  • 左起管仲閔、陳添枝、林聖芬

    左起管仲閔、陳添枝、林聖芬

  • 左起史欽泰、張善政、余範英、呂學錦、陳浩

    左起史欽泰、張善政、余範英、呂學錦、陳浩

  • 葉俊榮

    葉俊榮

  • 毛治國

    毛治國

  • 嚴長壽

    嚴長壽

  • 鄭崇華

    鄭崇華

相關文章

金融時報今天報導,高端疫苗(6547)因涉及內線交易遭到調查,除讓蔡英文政府陷入糾葛外,也讓外界質疑台灣金融監督不周。

據《金融時報》報導,國際清算銀行(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s)負責人警告稱,雖然發展中國家尚未感受到新型冠狀病毒危機的全面經濟影響,但當世界主要央行縮減疫情時期的刺激措施時,這些國家將無法依賴其支持。

《路透社》報導國際清算銀行(BIS)週二發布的年度報告稱,新冠危機後不均衡的全球復甦將使調整財政和貨幣刺激措施成為政策制定者面臨的“艱鉅”挑戰。全球房價飆升是國際清算銀行目前關注的另一個主要宏觀經濟問題,但通常有利於老年人,而犧牲了年輕人。

中央銀行為配合「電子支付機構管理條例」(電支條例)及相關子法規新增電子支付機構得經營國內外小額匯兌業務,同時強化並落實外匯管理及三大簡政便民,修正四項規章,均自7月1日生效。

中央銀行指出,新冠肺炎危機與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帶來六大啟示,包括須關注未來通膨走勢、債務可持續性與經濟成長間的平衡、主要國家貨幣政策範圍延伸過廣引發擔憂、全球整體實質投資擴增速度可能較快、加劇貧富不均擴大的擔憂以及新冠肺炎危機後,更有利於推動綠色復甦與永續發展。

野村證券發布預警模型報告,警示美國、德國、日本、荷蘭、臺灣及瑞典等6個經濟體在未來3年內可能出現金融危機,中央銀行稍早回應表示,以銀行或金融業股價大跌來界定金融危機起點值得商榷,也與事實不符,認為我國無發生金融危機之虞。

中央銀行昨(24)日公布5月金融情況,央行經研處副處長蔡惠美分析,目前經濟機構預測,國內疫情可望在第3季獲得舒緩,由於台灣出口暢旺,新冠肺炎疫情對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GDP)的影響有限。

編按:港媒報導,近年數碼化支付浪潮席捲全球,新冠疫情更加速了無現金支付的應用,內地去年已進行數字人民幣的試點測試,本港亦正研究發行「數碼港元」(e-HKD),以加快本港的金融科技及無現金支付的發展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