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政經與金融

科技時代,各國權力消長,影響全球經濟局勢脈動。你,跟上時代洪流了嗎?

背景說明

隨著全球化浪潮的推移,資本與技術流動快速跨越國界藩籬,不斷向更廉價的原料、土地、勞力與租稅優惠的新興市場流動。金流、物流、人流的快速變化,在很多國家造成產業外移,也同步帶走了不少藍領與白領的工作機會,形成國際間新的貿易紛爭和政經衝突。

身為小型經濟體的台灣,多年來受惠於貿易全球化帶動經濟成長,值此全球政經情勢動盪起伏之際,也面臨風險難測的局面;另一方面,面對全球化的衝擊,各國都將可能面對短期資金流入或撤出的伏擊,如果沒有有效的配套制度,隨時可能陷入景氣變動飛速,難以預測的窘境裡。在未來,因應各國列強的權力轉移與開發中國家的興起,台灣如何提升行政與立法的行政效率、健全租稅制度與金融監理、改善學用嚴重脫節的現象,已經到了必須面對問題、聚集智慧、展開思索與研討的時刻。

活動照片

  • 左起薛琦、劉遵義、許嘉棟、陳添枝、施振榮

    左起薛琦、劉遵義、許嘉棟、陳添枝、施振榮

  • 2018從全球貿易戰看國際政經座談

    2018從全球貿易戰看國際政經座談

  • 左起薛琦、胡祖六、陳添枝

    左起薛琦、胡祖六、陳添枝

  • 管仲閔

    管仲閔

  • 左起管仲閔、陳添枝、林聖芬

    左起管仲閔、陳添枝、林聖芬

  • 左起史欽泰、張善政、余範英、呂學錦、陳浩

    左起史欽泰、張善政、余範英、呂學錦、陳浩

  • 葉俊榮

    葉俊榮

  • 毛治國

    毛治國

  • 嚴長壽

    嚴長壽

  • 鄭崇華

    鄭崇華

相關文章

橋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創始人雷•達里奧(Ray Dalio))告訴《金融時報》2020年對於中國金融市場是「決定性的一年」,優異的經濟表現給中國帶來1兆元人民幣投資流入。他認為,中國將會趕上紐約和倫敦,與它們爭奪世界金融中心地位。他正在大舉押注這一註定成為世界經濟中劃時代轉變的趨勢。

美國聯準會(Fed)在去年3月前2周罕見連續將利率調至零利率,提早布局新冠疫情所帶來的經濟災難,事後不僅推出無上限寬鬆政策、購債計畫,並提出平均2%通膨率目標,維持美國經濟復甦力道。至於2021年經濟前景最大危機,投行摩根士丹利表示,就是通膨率超越Fed預期,可能停止購債計畫,加上4大因素影響,恐觸發美股大幅修正。

《金融時報》專訪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首席經濟學家勞倫斯•布恩(Laurence Boone)表示,冠狀病毒大流行的經濟影響將改變政府對公共支出和債務的態度,他警告說,緊縮財政將有可能引起民眾的強烈反對。

阿姆斯特丹大學(University of Amsterdam)政治算術學教授丹尼爾•米格於《金融時報》撰文指出,把不同人群在2020年各不相同的遭遇匯總在一起的GDP數據是沒有意義的,因為這些數據無助於理解當前困境和規劃未來道路。

編按:綜合外媒報導,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Fed)今天公布的最新會議紀錄顯示,官員在上月會議中作出結論,若通膨在未來幾個月無法減緩,他們將加速升息腳步。

川普上周日晚間簽署了一項法案,將釋放9000億美元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即2019冠狀病毒病)刺激支出。此前數日,他一直阻撓這項法案,稱該法案為一項「恥辱」。

中國人民銀行約談螞蟻後,在其官網上對這家金融科技集團發出罕見的公開譴責,稱其公司治理機制不健全;藐視監管要求,存在違規監管套利行為;利用市場優勢地位排斥同業;損害消費者權益四大罪。另外,阿里巴巴也受到高度監管上身,大陸監管部門的反壟斷浪潮預期僅針對個別公司,並非打擊所有行業。

《金融時報》報導指出,中國政府已表示不會再幫助陷入困境的國有債務人,但隱性政府擔保體系的終結,讓投資者難以為信用風險定價。中國快速增長的15兆美元在岸債券市場受到一波國有企業違約潮的衝擊,這可能會暴露出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整個金融體系的系統性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