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經濟是否正在進入工資-價格螺旋?
編按:
根據《經濟學人》指出,全球陷入工資增長和通貨膨脹都異常高,政策制定者應該關注勞動力供應。到目前為止,復甦令人失望。隨著銀行賬戶枯竭和大流行減弱,2022 年將再次出現一些疲軟,導致工資增長放緩。貨幣政策制定者比平時更應該關注就業。
這富裕世界習慣工資和物價緩慢增長。在全球金融危機後的十年裡,通脹很少超過央行的目標,工資似乎更無法快速增長。英國、意大利和日本的平均時薪消費能力在新冠大流行開始時,與 2000 年代中期大致相同。從 2015 年到 2019 年,美國工資平均增長率為 2.9%,而平均通脹率保持在 2% 以下,這是罕見的數據。
大流行的復甦帶來驚人的變化:物價和工資都在飆升。
2021年1月至 9 月份,美國人時薪增長了 4.6%,而 5.4% 的消費者物價通脹遠遠抵消了這些漲幅。在德國,通貨膨脹率已達到 4.1%,主要的公共部門工會要求加薪 5%。日本的工資和物價甚至略有回升。
價格上漲原因很明顯:旺盛的商品需求遇到了供應鏈的瓶頸,能源價格飆升,工資增長更加神秘。
在就業率方面,就業人口低於新冠大流行之前,工人似乎不願意或無法接受提供的豐富工作,隨著經濟狀態不尋常反映出勞動力短缺可能調整,在專業和地方之間流動是多麼困難。對病毒恐懼以及國家對家庭收入支持的揮之不去影響,可能會讓工人無所事事,大流行甚至可能導致一些人將家庭和休閒置於職業之上。
對推動工資上漲的原因無法充份解釋,讓中央銀行更加難穩定貨幣政策,大多數人認為高通脹是暫時的。但工資過快增長可能是推高物價的下一個因素,尤其是如果工人期望未來生活成本上漲而要求更高的工資——但這會加劇抵消。
為了避免持續的通貨膨脹,必須同時發生三件事。其一,企業可以從利潤中吸收更高的工資,而不是提高價格。其二,生產率增長可以使實際工資的更高增長可持續,其三,閒置的工人可能會重返勞動力市場,從而抑制工資增長。
在大眾想像中,工人在經濟體中所佔的份額,有以犧牲利潤為代價的增長空間。但最近研究表示,近幾十年來,大多數富裕國家的勞動力在企業創造的價值中,所佔的份額實際上相當穩定。我們估計,在新冠大流行期間,富裕大國的平均水平已經上升了一個百分點,進一步增加的空間可能不大。
更高的生產率增長是合理的。自新冠大流行開始以來,美國的人均產出有所增加。大流行帶來的數字化,應該會提高生活水平,特別是如果它減少了住在昂貴城市附近以獲得好工作的需要。惟難以衡量的問題在於大流行復甦時間滯後,使得很難根據生產力趨勢制定政策。中央銀行的決定需要大約 18 個月才能完全影響經濟。
這意味著政策制定者應該關注勞動力供應。到目前為止,復甦令人失望。更令人驚訝的是,幾乎沒有跡象表明緊急計劃的結束,例如美國延長的失業保險和英國的休假計劃,增加了找工作的人數。不過,也許隨著銀行賬戶枯竭和大流行減弱,2022 年將再次出現一些疲軟,導致工資增長放緩。貨幣政策制定者比平時更應該關注就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