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大海峽研究院案延燒 恐傷害學術交流

編者按:

清大海峽研究院新竹辦公室疑違反兩岸條例議題延燒,教育部將徹查各大專校院,學界憂心兩岸學術交流探低點,也憂學術自由與人權將受侵害。教育部長潘文忠兩度重申「學術自由不能牴觸法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暨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今天聯合聲明指出,政治是一時的,學術是永遠的,若因政策轉變,而將大學多年前公開合法的活動,編排入罪於今日,將對大學造成傷害。

轉租辦公室惹議 教育部發函警告

清華海峽研究院於國立清華大學設新竹辦公室惹議,遭質疑中國組織滲透攬才;對此,清華大學8日回應,清華海峽研究院為部分校友成立的服務校友推廣教育及創業機構,是向財團法人自強工業科學基金會轉租校內空間作為辦公室,機構非屬清華,校方也未曾知悉或參與其中運作。

教育部目前已要求該辦公室停止使用並撤離,並於9日發函各公私立大專校院,提醒各校進行兩岸教育交流,應嚴守兩岸條例法規及現行兩岸政策規範,不得涉有政治性內容,並要求各校強化自我監督及內控,審慎檢視交流對象與程序,保留完整審核及交流紀錄,確保兩岸正常有序的教育交流。

高教圈寒蟬效應 學術交流才應是重點

針對此事,國立大學校院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表示,大學的存在,是為了社會探索未知,讓全體社會長期獲益。兩會也提到,憲法賦予大學較社會各部門更大的自由保障,因此政府對大學的管理,應以低密度為原則,如果使用嚴刑密法,大學必然動輒得咎,若大學只能執行行政機關的意志,就失去了大學的天職。

兩會指出,如果因政策轉變,而將大學多年前公開合法的活動,編排入罪於今日,將對大學將造成傷害。政府對於所使用的法律,必須明辨其適用性,並審慎其保留與比例原則。

「政治是一時的,學術是永遠的」兩會認為,古今中外,學術經常不見容於一時的政治環境,那就是考驗社會是否進步、文明能否永續的時刻。過去的殷鑑俱在,因政治需要而壓迫大學,歷史證明那些壓迫都是錯誤的,擁有政治權力者要三思。

相關新聞

台積電加速1.4奈米製程佈局,以鞏固市場領導地位,加上輝達新晶片架構訂單,下半年看好。
卓榮泰啟動「AI行動內閣2.0」,調整16閣員涉10部會,新運動部成焦點;在野黨批評政治凌駕專業,財經及組織變革受關注
卓榮泰內閣改組,異動人事名單出爐,調整影響10個機關、16人。行政院今天(27日)透過新聞稿指出,...
電子五哥歷經PC與智慧手機世代,如今正迎向AI時代。廣達董事長林百里一再在產業轉折點上做出關鍵選擇,本日他催生的新公司達明機器人成功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