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兒童腦炎病例 林奏延:不只救命還要不留後遺症

台灣這波疫情已累計兒童確診重症達14例,其中有4人是死於腦炎。在疫苗尚未開始施打的情況下,讓不少家長感到焦慮,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醫療應變組組長石崇良25日透露,已請小兒感染權威、前衛福部長林奏延組成專家團隊分析腦炎個案,除力求救命,還要不留後遺症。

根據香港最新研究發現「孩童感染Omicron BA.2死因多為腦炎(Encephalitis)!」1147名兒童中有171名住院兒童出現神經系統併發症,最常見的就是熱痙攣,發生率高達 11.6%。此外,由於香港是在2022年1月中旬才開放讓5至11歲兒童打疫苗,因此研究期間的兒童大部分都缺乏疫苗的免疫力。

林奏延指出,因為COVID-19併發兒童腦炎的個案,新加坡沒有,香港則有2例,台灣至今累計7例,讓他忍不住想起1998年腸病毒71型大流行,造成405例重症,其中78例死亡,不少個案就有併發腦炎。

林奏延認為,目前分析個案兩大目標就是找到「病況變壞」時間點、「及時對應治療」時間點,以降低死亡風險,目前相關個案都是無慢性病史的健康寶寶,研判最大問題可能出在腦幹,例如病毒直接侵犯腦幹,病況才會急轉直下,但免疫反應激素風暴也有機會如此。

不過,林奏延強調,現在分析研究個案病例,當務之急就是希望發現任何蛛絲馬跡,找到病況「變壞」時間點,期盼經由個案的病毒量、免疫反應或一些生物標記變化找到關鍵數據,認為這件事情不能拖,真的要趕快來做。

林奏延也指出,治療小朋友與治療成人的思維不同,若是老年人,身上通常多已有不少共病,治療重點在於救命,但小朋友往往是沒有慢性病史的健康寶寶,且人生正要開展,不只要救命,還要設法完全沒有後遺症,這一點非常重要。

此外,林奏延提到,國外已有研究發現COVID-19重症患者可能與易感染基因有關,因此後續研究或許也可考慮進行基因檢測,看看是否有容易併發腦炎的易感基因。

相關新聞

央行昨(20)日舉行今年首季理監事會,考量國內通膨將續緩步回降,且全球經濟成長降溫,前景面臨諸多風險,恐影響國內經濟成長力道,...
賴清德總統日前提出國安策略,除限縮兩岸宗教、教育等交流,也指示就兩岸經貿所涉及的人流、物流、金流及技術,進行必要、有序的調整。...
行政院 提出的 財劃法 修正覆議案,遭 立法院 否決,未能通過覆議。預計總統將於三月底前,公布由在野藍白聯手通過的財劃法修正案,...
三月五日, 美國 國防部 次長柯伯吉在參議院聽證會被質疑近兩年對中國立場變軟。他說:「美國在印度太平洋的核心利益是防止中國稱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