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大老重砲回擊 台灣半導體是靠實力 不靠偷
台灣半導體產業如何從無到有、成為全球供應鏈核心。前工研院院長史欽泰9日舉行新書發表會,集結科技界重量級人物還原半導體產業發展歷史,並嚴正駁斥近期美國總統川普對台灣「偷美國晶片生意」的抹黑。
史欽泰、前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陳添枝、台達電創辦人鄭崇華、旺宏總經理盧志遠等人,以見證人身份表示,台灣靠的是政府支持、產業生態系與工程師的累積努力,「台灣沒有偷美國晶片技術!」史欽泰與陳添枝指出,台灣半導體產業的起步沒有抄襲,而是透過合法技術購買與國際合作。
根據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主任潘文淵博士筆記,他當年與經濟部長孫運璿、交通部長高玉樹等人,在台北市南陽街40號「小欣欣豆漿店」聚會,孫運璿同意以千萬美元購買技術,奠基台灣半導體,並展開應用,也就是所謂的RCA計畫。
1970年代台灣與美國RCA合作,由經濟部主導的技術引進案正式啟動,30多位工程師赴美受訓後回台,建立第一座半導體試驗工廠,成為聯電前身,並帶回CMOS等關鍵技術,孕育出第一代本土半導體人才。
接續1980年代,飛利浦提供先進製程並投資台積電,協助其建設晶圓廠、拓展全球市場。飛利浦的技術與資金支持,加速台積電成為全球晶圓代工龍頭,也讓台灣從全球科技配角,逐步晉升為產業主角。
史欽泰指出,美國部分人士已承認,台灣在半導體經營與製造上,比美國更有優勢,這是對事實的反映。台灣在個人電腦發展早期,高度依賴英特爾的技術與動向,但英特爾自身也歷經多次轉型,但因其策略之故,如未選擇與高通及蘋果合作,因而並非產業最前瞻者。陳添枝則強調,美國半導體企業如英特爾,從未對台灣提起專利訴訟,即是對台灣技術正當性的最佳證明。
鄭崇華則回憶當年創業艱辛。他說,當時政府連IC是什麼都不清楚,卻願意培育工程師、投入資源建立產業根基。年輕工程師赴美接受RCA訓練,引進技術,自主開發積體電路,才有今天的台積電。 他直言:「如果美國真會做半導體,那還要我們去美國幹嘛?大家心知肚明,是靠台灣工程師團結與努力,才有今天的成就。」
延伸閱讀:
台積陳健邦:台灣人要忘掉矽盾
台積電在美國壓力下擴大赴美投資千億美元,在美投資也同時面臨員工擴大訴訟。台積電文教基金會董事陳健邦9日透露,台灣人要忘掉「矽盾」這個詞,儘管基礎研究開發離開台灣做不出來,但客戶不會讓台積電速度停下。
他直指,世界情勢比想像中複雜,走投無路也是一條路,要請菩薩保佑。陳健邦9日出席《從邊緣到核心》新書發表會,除會前接受媒體訪問外,也受邀分享讀書心得。
陳健邦強調,他不代表台積電。對於矽盾,台灣人最好不要自己講,因為半導體對國家安全很重要、有他的角色,他更以烏克蘭引以為戒。他強調,美國如果希望在未來半導體技術的發展中保持主導地位,是必須確保在商業中掌握足夠價值,而非掌握大規模的生產量。
他直接點出台積電未來最大的挑戰,並語重心長的說,技術人才不會是問題,但假如要說風險的話,在於華盛頓的政治跟台積電內部的政治,引用美國普林斯頓知名教授所言,中國、俄羅斯都不可能打敗美國,只有美國人自己可以摧毀美國。恰巧呼應目前川普執政的供應鏈亂象。
現在經營者皆面臨關稅的考驗,不諱言目前世界情勢非常複雜,陳健邦分析,以前台商是西進或往南向發展,現在大家都要去美國,呼籲大家要合作、並想辦法撐比較久,「還有可能要菩薩保佑了」。
台積電擴大赴美投資,陳健邦不認為技術會外流,「最基本的研究開發已經在台灣,離開台灣大概做不出來」,再加上台灣努力的工程師及客戶的敦促,台積電將不會停下腳步,供應鏈也提供重要支持,他重申,這種條件在美國並不存在。不過近期隨著川普越發激進的政策,消息人士透露,台積電與美系IDM大廠合資已到最後階段。陳健邦直言美方不應該要求台灣不計代價要把東西移到美國,而現在台灣面臨眾多困局,必須交由下一代年輕人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