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險利多!接軌台版ICS再鬆綁 彭金隆曝將推紓困措施
壽險利多再添一件。金管會主委彭金隆3日在立法院財委會中透露,距離2026年接軌TW-ICS(台版新清償能力指標)還有一年半,將會再檢視業者試算結果,在11月或12月時推出第四階段在地化及過渡措施,讓係數更符合台灣情況,且一定給業者充分調整時間。
壽險公會在本周五(5日)前將蒐集壽險業建議,初步看來可能建議再下調台股係數,維持現行21%左右;VaR風險值99.5%放寬為95%;公債殖利率與無風險馬利率的基差風險不納入計算;台美利差壓力測試爭取100%等幅測試;調降投資公共建設係數等,壽險公會將再開會凝聚共識,預計7月底、8月初正式向金管會建議。
保險業2026年正式接軌TW-ICS,先前金管會已祭出三階段紓困方案,如現行投資台股、及不動產風險係數,各是21.65%和7.81%,符合條件公司可分15年逐步拉高到35%和15%,亦或可不動,公建係數維持1.28%,現行投資者可維持不動;另外亦有給利率貼水等。
彭金隆透露,第四階段措施將朝二方向研議,一是在地化,如現行標準法的風險評估方式,未必適合台灣,將視在地化,調整風險係數等;二是過渡時間,哪些項目要逐年調整,15年過渡期是否足夠,將視業者試算及協調結果,在11月或12月前公布第四階段措施,再給業者一年的調整時間。
彭金隆進一步指出,現在投資國內公建風險係數是1.28%,若透過私募基金投資公建、或是公建加上5加2產業的私募基金係數,可能有10%以上,會通盤考量調降。
在過渡時間上,據了解,業者希望淨資產影響數可延長到20年。彭金隆指出,原先過渡期是給15年,但有些要調整,不同的風險可以拉長過渡時間,要更適合台灣。
金管會已多次強調,接軌不是設路障,是要讓保險業走向更好的資本方法,要確保所有公司都能過關,扣除外商壽險的10多家本國壽險公司都應試算合格,金管會再祭紓困措施,將有助減輕壽險公司接軌及增資壓力,亦可避免需急速賣股、賣資產。
延伸閱讀:保險業因應IFRS與ICS魔王級挑戰的在地解方
2026年保險合約會計準則(IFRS17)以及新一代清償能力制度(TW-ICS)將同時上路,台灣保險業以長年期及高利率保單居多,此次接軌造成保險業者需認列龐大負債,甚至必須逐年增資,將面臨一場前所未有的大考驗。
除IFRS17外,台灣同時接軌ICS更進一步提高保險監理資本要求。ICS比過去RBC制度更嚴格,現行RBC的風險信賴區間是95%,而ICS則增加到99.5%。要求所有壽險公司都按照國際大型保險集團的資本標準來接軌,自然難度很高;根據惠譽信評的估算,在台版ICS框架下,台灣壽險業的資本要求將是目前RBC制度的三到四倍。
在國際保險監理趨勢下,保險業資本必須合理反映風險,但相對地也使業者面臨巨大增資壓力,如何在維持金融穩定、公司穩健經營以及維護保戶權益之間取得平衡,是金管會與保險業者共同的難題。目前金管會已採取一系列在地化過渡性措施,協助業者度過接軌難關,包括放寬外匯準備金限額、給予15年過渡年限的寬容、允許發行次順位公司債等,非常值得肯定。
面對如此巨大挑戰,台灣未來應如何進一步因地制宜滾動式調整,以下提出幾點重要發展方向:
一、淨資產缺口寬容年限採自然終止:高利率保單是我國特有,過去長期負債缺口已是歷史共業,實無法因會計制度改變而短期填補,建議寬容措施可採取依保險合約自然終止(run-off),避免15年過渡期屆滿後,保險公司再次面臨重大增資衝擊。
二、引導保險資金投資永續:目前只有政策性國內公共建設得適用1.28%風險係數,建議可借鏡國際與歐盟Solvency II經驗,將範圍擴大,包括長期股權、綠色債券、減碳基金、房地產、基礎建設、私募股權基金、影響力基金等永續投資商品,都可適用不同的在地化較低係數,讓保險資金錢留台灣投資綠能、淨零減碳、高齡長照等永續產業,引入台灣永續投資新活水,並可促進台灣產業與經濟成長。
三、淨值比在2026年接軌ICS時同時退場:「淨值比」無法反映經營風險與公司正確價值, 不適合做為保險公司是否增資的監理指標。而ICS能準確反映保險公司的經營風險與體質,且比現行RBC制度更嚴格,應取代淨值比成為新監理指標。
台灣壽險業應化危機為轉機,未來金管會仍需持續推動更多因地制宜的監理寬容措施,而業者接軌需有短、中、長期資本強化計畫,在投資、商品與服務策略上也應盡快與時俱進,以CSM為核心調整商品轉型策略,善用保險科技開發創新保單,並透過永續投資協助台灣解決綠能減碳、氣候變遷、高齡永續等問題,相信定能開創台灣壽險業新藍海。
(前金管會主委、政大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主任王儷玲口述。廖君雅採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