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28 學者期許台灣建立自己的反漂綠生態系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遷大會(COP28)將於11月30日在於阿拉伯聯合大公國杜拜開幕,台灣雖然不是締約國,也以各種形式積極參與。前往杜拜與會的台灣學者分析,COP28將針對「全球盤點」(GST)展開協商,台灣可以從中學到三堂課,分別是加速再生能源、推動工業去碳化,並建立台灣的反漂綠生態系。
2035年減排目標首次提及 學者:台灣能學到三堂課
本屆大會焦點之一是「全球盤點」(Global Stocktake,GST),根據聯合國釋出的首份盤點報告顯示,人類減碳行動還不夠。此次啟程前往杜拜參與COP28的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總監趙家緯分析,報告首度提到「2035年減排60%」的目標,是過往不曾被重視的氣候目標時間點,預期接下來將成為政策主軸。而為了達成減碳目標,各國可能會討論汰除(phase out)沒有碳補捉的化石燃料(unabated fossil fuel)。
趙家緯指出,台灣可以從全球盤點學到三堂課,首先是加速能源轉型,目前台灣設定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30%,但現在只專注在衝2025年的目標,恐怕2026年之後就會增加緩慢。他建議台灣應該提高目標,在2030年擴大再生能源裝置量至2022年的3倍、能源效率進步幅度2倍,才能跟上國際裝置量加速的曲線。
第二是推動工業去碳化,趙家緯指出,台灣一半以上的碳排放來自製造業,但目前在關鍵的去碳化技術上,不論是政府政策或難減排產業(石化、鋼鐵、水泥)業者,多以2040年之後為目標。但趙家緯強調,現在的決策就會影響到2050年的排放,建議政府先從公共採購、技術突破等面向下手,目標2030年讓難減排產業都要有創新的技術。
第三是台灣應建立反漂綠生態系,因聯合國已從去年的「誠信至上」(Integrity Matters)反漂綠報告,進展至「淨零識別與當責性綱要」檢核制度,趙家緯指出,台灣前25大排碳企業都承諾淨零,這些承諾必須要是實質可信,確保企業提出完整轉型計畫,檢視是否「說了卻沒有做」。
加嚴NDC、調適目標 國內政策如何跟進?
也即將前往杜拜、進入COP談判區的中央大學教授李河清說,針對全球盤點,《巴黎協定》是兩軌制,第一是各國提交國家自定貢獻(Nationally Determined Contributions,NDC),第二才是進入全球盤點,評估NDC的綜合成效。他指出,儘管大家希望在本屆加嚴NDC,但考量近年各地的戰爭,加上COVID-19疫後全球排放持續上升,目前對加嚴NDC的方向「不樂觀」。
此外,COP28將提出「全球調適目標」,氣候調適將成為可操作、可執行,有指標、有架構的政策,避免以往各做各的狀況。至於上一屆卡關的損失損害基金,因為資金不到位,李河清則預測本屆也不會有進展。
上述進展將對台灣帶來哪些影響,李河清認為,台灣應跟緊國際趨勢,目前我國只有2050淨零目標,缺少中間檢查點;從單一政策來看,光是能源轉型進度都已落後,碳費與減排等執行速度也都偏慢。在調適方面,李河清認為台灣做到兩件事,第一是在氣候法列入調適專章,第二則在各地方政府都提出調適計畫。但他指出,台灣的調適行動眾多、涉及不同部會,水資源歸經濟部、種樹歸農業部,到時若要配合國際框架,可能還需解決跨部會整合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