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錫堦/以巴衝突啟示 兩岸需理解與友誼
從以巴再起大衝突的啟示,戰爭促使仇恨升高,兩岸若發生戰爭,生命財產瞬間傷亡損失,即使軍武如何強大,也難抑制弱者的報復,仇恨輪迴永遠沒有贏家。數十年經貿交流及旅遊增進雙方不少理解,中國許多網紅、作家在網路上稱讚台灣誠善、熱情民風,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交流增進理解好感,促使民間反對戰爭。
十月七日,以色列與哈瑪斯爆發嚴重衝突,雙方死傷皆十分慘重。
二戰期間猶太人遭納粹屠殺近六百萬人,受到世人的同情而協助其復國,由聯合國劃定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領土分配,聯合國分治方案被阿拉伯國家聯盟反對,認為聯合國無權插手當地事務,領土征戰隨之爆發。以色列驅趕巴勒斯坦人,為了安全,占領更多屯墾區。戰爭導致親人死傷,土地被占領生活無著;逾七十年的世仇難以化解,報仇雪恨不共戴天,仇恨輪迴益加深重。
筆者時任和平基金會執行長,曾邀集台灣與國際和平研究學者,前往以巴參訪和平團體、研究機構、難民營及相關人士。在阿瑪里難民營訪問第一位女性自殺炸彈客艾雅娃法的母親,她以女兒為國犧牲而光榮。殉難當天娃法跟母親謊稱去紅新月會照顧傷患,我們問她若妳事前知道會制止她嗎?她遲疑一下:女兒終歸是親血肉,即使我有一百個女兒,也不願她這樣。但他們相信犧牲生命的烈士死後會上天堂。
聯合國難民中心主任說,以前和平運動有能力辯論,但由於仇恨使和平變得更脆弱。許多難民營牆壁畫有很多血洗猶太人、歌頌哈瑪斯英雄的海報與壁畫,民族教育演變成仇恨教育。
巴勒斯坦解放陣線成員那傑說,他十六歲加入巴解,曾五度被捕坐牢,因製造炸彈顏面和手重傷需長期療養,希望繼續攻讀博士,為解放運動效勞。猶太社區鬥士博物館創始人佛曼太太說,猶太人將心比心,不應以納粹的方式來對待巴勒斯坦人,讓他們像猶太人一樣地受苦。
陸續走訪海法大學和平教育中心、希伯來大學杜魯門和平中心、反閃族主義研究中心、培瑞茲和平中心、黑衣婦女反戰組織、猶太─阿拉伯和平中心等,都各有專司議題。有兩族合作農場、一起整治約旦河、融合教育、傾聽與理解團隊、中性第三者訓練、和平學術研究等。以巴可說是全球和平組織最多,投入倡議和平最用心力之地,和平路雖無盡挫折,但他們仍持續努力不懈。
最有成效的是,挪威前國防部長、外交部長赫爾斯特促成以色列總理拉賓和巴解主席阿拉法特簽署的「奧斯陸協議」,承認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有權管理領土;以色列歸還占領的大部分土地換取和平。幾乎看到以巴和平曙光,但拉賓卻遭以色列右翼激進分子刺殺,和平成為泡影,仇恨仍是和平難越的障礙。
從以巴再起大衝突的啟示,戰爭促使仇恨升高,兩岸若發生戰爭,生命財產瞬間傷亡損失,即使軍武如何強大,也難抑制弱者的報復,仇恨輪迴永遠沒有贏家。中國歷經一胎限令,許多家庭僅男丁單傳,父母絕對不捨送赴前線打仗。數十年經貿交流及旅遊增進雙方不少理解,中國許多網紅、作家在網路上稱讚台灣誠善、熱情民風,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交流增進理解好感,促使民間反對戰爭。
台灣除了備戰保台、爭取國際支援外,最重要的和平戰略應建立與中國人民的理解與友誼。彼此善待,合作交流、相互欣賞,期待如同挪威與瑞典人民在文化、學術、藝術、生活互動學習,增進品味及友誼;進而由理解產生信任與情誼,兩國人民攜手反戰,消弭仇恨終止「瑞挪戰爭」,締造和平的兄弟同盟。
(本文作者為前任中華民國立法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