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唯一衰退大型經濟體 德國為何又變歐洲病夫?

向來被稱為經濟火車頭的德國,目前似乎已成為歐洲的最大拖累恐淪「病夫」,根據《經濟學人》報導,德國是所有西方大型經濟體中,對大陸曝險最大的國家,隨著去中化浪潮來臨,德國企業面臨威脅,加上能源轉型、缺乏人才等挑戰,恐成為今年唯一出現萎縮的大型經濟體。

將近25年前,德國被稱為歐元區的病夫。統一又僵化的就業市場及出口需求降溫,拖累德國經濟。直到2000年代初期,一系列改革開啟了黃金時代,讓德國成為出口強國。

然而,現在德國再次落後,可能成為今年唯一一個經濟衰退的大型經濟體。這並非短期問題。

IMF預測未來5年內    德國的經濟成長率都將遜於美、英、法和西班牙。

目前情況並沒有1999年那麼糟。德國失業率約3%,國家整體也比20多年前更加富裕且開放。但德國的運作效能已不若以往。

過度自滿加上對財政謹慎的執著,致使政府公共投資過少。資訊科技投資佔國內生產毛額比重,不到美國和法國的一半。

德國官僚體系奉行保守主義也成為阻礙。地緣政治惡化、消除碳排放落實不易、人口高齡化等問題,使情況雪上加霜。

在所有大型西方經濟體中,德國對中國的依賴程度最高。現在情況複雜,德國車廠在中國搶攻市佔率時,逐漸打不贏本土競爭對手。在較為敏感的領域,西方世界為了「去風險」減少與中國的連結,可能會使德中兩國在某些方面徹底斷線。

廣告

另一個困難源於能源轉型。廉價的俄羅斯天然氣已經不再是選項,德國又已經放棄核能。電網投資不足、核發許可的制度緩慢,拖累德國轉向低價可再生能源的腳步,恐怕會減損製造業的競爭力。

德國也愈來愈缺人才。已經有五分之二的雇主表示,難以找到具備技術的工人。這並非無病呻吟,柏林市過半教職找不到符合資格的人來填補。

然而,現在的聯合政府組成,由於內部分裂,各黨之間很難就解決方案達成共識。

但政治人物不應該害怕。

德國政府長期將平衡預算奉為圭臬,往往會阻礙基礎建設發展;為了避免超支而放棄投資,並不合理。此外,如果德國可以吸引更多技術移民,甚至有助於培育本土人才。

上述改革都並非易事,但20年前,德國實現了令人驚嘆的轉型。現在又到了去除病症的時候了。

 

相關新聞

歷經數個月的談判,美烏終於敲定礦產協議,這不僅象徵著美烏兩國深化經濟與軍事合作的決心,也被視為 川普 政府對 烏克蘭...
美國政府限制輝達(Nvidia或NVDA,陸譯英偉達)對中國H20晶片的出口,導致該公司股價大幅下跌。...
美國總統川普週二 (29 日) 在密西根州發表就職 100 天演說,宣告自己是歷來百日開局「最成功」的總統。他強調,這是「很多很多人」...
加拿大 總理卡尼領導的自由黨在廿八日的聯邦大選獲勝,可望拿下國會一六八席繼續執政,但離單獨過半仍差四席。卡尼在勝選演說表示, 美國 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