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淳/留意美國「領先極大化」的訊號
美中貿易戰持續進行,今年10月美國將長江存儲列入「未經確認清單」(Unverified List),在上週五(16)又被列為出口管制實體清單當中,對中國科技產業發展無疑又是一個打擊。在美國相關策略下,未來會有更大動作的制裁?台灣又該如何自處?讓中經院副研究員李淳說說他的看法。
美國升級高科技 「領先極大化」原則
上周中國大陸「長江存儲」被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以及鴻海(2317)出脫紫光持股,都可視為美國升級高科技競爭,改採「領先極大化」原則的最新發展。
長江存儲是中國大陸在記憶體晶片領域的龍頭企業,近年發展迅速,全球市占率幾年內倍增。跟專注邏輯晶片的「中芯國際」一樣,也是中共總書記習近平指示要帶領科技攻堅的樣板。繼中芯國際在2020年被美國列入實體清單(Entity list)後,今年10月美國將長江存儲列入「未經確認清單」(Unverified List),開始為期60天的核實調查時,業界就普遍認為被列入最終清單的機率極高。
美國出口管制制度包含四個面向,亦即管制產品、管制技術軟體、管制美國法人自然人及管制特定機構(公司企業、研究單位、大學等所謂實體)。其中本次長江存儲被列管的實體清單限制及衝擊最高,因為過去及未來所有被列管的產品、科技軟體及美國人限制,都將一律適用在長江存儲身上。
當然,受管制不等於零出口,只是需要事前取得許可;例如華為及中芯國際被列入實體清單後,過去二年仍可持續自美國進口設備及材料,不過不可諱言,不確定必然大增,已是不可靠的供應來源。
鴻海出脫紫光持股,無疑跟過去半年美國一連串的禁令以及經濟部遲遲不決定准駁有關,同樣不令人意外,反而是決策快刀斬亂麻的效率令人印象深刻,也反映出無論喜歡與否,業界已結束觀望期,接受並按照未來全球半導體新局面調整的趨勢。
鴻海的決斷非常正確,因為美國已經公開宣示未來出手只會更重
最新例證,就是白宮國安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在今年9月的公開演講中,直白地表示美國已經重新檢討出口管制制度,針對關鍵科技決定揚棄了過去維持跟競爭敵手僅維持幾個技術世代的「相對領先」做法,特別是在先進半導體科技領域,將改採「領先極大化」(as large of a lead as possible)原則。其次,蘇利文也多次提及將與盟友一起合作,以提高出口管制的效果。
領先極大化原則,將根本改變美國在科技領域戰略競爭的手法及強度。蘇利文揭露新做法一個月後,10月所提出針對中國大陸的半導體管制禁令,以及本次長江存儲被列清單,都是「領先極大化」原則的具體實踐。例如10月出口禁令,限制美國法人(包含在美國境內的外國公司)及自然人(包含公民及綠卡永久居民)只要從事協助開發或生產先進晶片(門檻是14/16奈米以下邏輯晶片、18奈米以下DRAM記憶體,或128層以上Flash記憶體),都需於事前申請許可。對於設備及材料,同樣是以上述技術作為門檻。
左右兩手策略 台灣如何面對?
簡言之,在半導體領域美國落實「領先極大化」原則的做法,就是左手將大陸晶片業時間暫停在成熟製程,右手透過晶片科學法等資源,加速先進製程的突破。
美國改採「領先極大化」原則從事競爭的科技領域,不限於半導體,未來在量子計算、人工智慧AI、生物科技及潔淨能源,都會出現手法不同但目的一致的舉措。
對台灣高科技業而言,美國的「領先極大化」原則將大幅壓縮觀望發展,尋找左右逢源機會的不確定性。特別是在美國用特定技術作為管制門檻的做法下,受管制及不受管制的界線是極為浮動的概念,美國隨時可以縮小或放大,連實體清單也可隨時擴大改變的情況下,台廠更須加速建立「核實客戶」(Know Your Clients, KYC)及「了解供應商」(Know Your Suppliers, KYS)二個能力,方能有效管控大國科技競爭的風險。
- 本文作者: 李淳
(本文摘自經濟日報內容,非作商業用途,如有侵權,還請不吝告知,將立即下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