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首度挑戰貨幣金融改革議題

中研院公布《台灣貨幣金融改革》白皮書初稿,該研議小組表示,《台灣貨幣金融改革》白皮書將於8月8日完整公開,是中研院第一份有關台灣的貨幣金融改革檢視與建議報告,面對十字路口,經濟學者提出三大問題,並試圖尋找可行的解決建議:

一、央行長期的低利率及低匯率政策,是否可作為促進台灣經濟成長和穩定金融的策略?

二、台灣的金融制度是否準備好迎接國際的挑戰與競爭?

三、當前的貨幣金融政策所造成的資源錯置、產業發展扭曲,分配不均、及福利損失的代價有多大?

該小組主要成員中研院院士王平表示,這三大問題已阻礙台灣經濟許久,台灣未來該怎麼走,需要從系統來看,就政策與機制重新平衡,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特別是要提升央行的獨立性、透明度及可究責性。

《台灣貨幣金融改革》研議小組主要成員與美國聯邦銀行多位貨幣政策高層舉行閉門會議「臺灣貨幣金融改革論壇」,邀請美國聖路易斯聯邦儲備銀行總裁 James B. Bullard、我國中央銀行副總裁陳南光發表主題演講,並接續舉行兩場座談會。

該小組主要成員中研院院士王平表示,小組內部討論許久,6月已邀請國外檢視,經過8日的閉門會議,「是所有參與者的共識」,包括央行放行參與討論的陳南光,「我們有很強的經濟學家團隊」,此項成果證明學者是可以作到對金融系統提出觀察,至少作到向央行及金融監理單位若有金融危機出現時,知道如何對應。

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長陳恭平表示,「臺灣貨幣金融改革」研議小組3年多前啟動,由3位中研院經濟院士王平、蔡瑞胸、謝長泰組成,7日當選的新科院士李怡庭也自初期以台大教授身份加入,持續邀請許多台灣經濟學者等參與。8日的論壇現場,經濟學者兼任中央銀行理事的李怡庭,陳思寬,陳俊昇均參與,以及前央行副總裁許嘉棟。

《台灣貨幣金融改革》白皮書初稿指出,最佳的金融體系和監理機構的三個主要目標,包括:其一是穩定且可預測的通貨膨脹率,由市場決定有競爭力的匯率,以保持貨幣和金融穩定;其二,謹慎地投資一國的金融資源,不將所有金融資源皆投資於高風險、高報酬資產,也不是皆投資於無風險、低報酬資產;其三,發展一套完善的金融體系,作為增加就業和收入的來源,並為急需產業轉型的台灣,提供關鍵金融資源。

為能達到台、美經濟學者建議的最佳系統,該白皮書針對資本市場、央行貨幣與匯率政策,金融監理,提出14項重大建議,其中半數是針對央行現行政策。

建議央行應效法Fed 訂前瞻性指引 因應通膨

王平指出,Fed制度上相對最為專業,在獨立性、透明度與可究責性方面做得很好,訂定「前瞻性指引」可以因應通膨,並公布對大型銀行壓力測試等措施,值得台灣效法。

他強調,美國聯準會(Fed)制度上相對最為專業,在獨立性、透明度、可究責性3點都做得很好,值得台灣效法。例如美國雖然通膨也超過預期,但是美國有很好的前瞻性指引(Forward Guidance),可以對應到通膨從5%上升到8%該如何因應,這是台灣目前最缺乏的。Fed也公布針對大型銀行進行的壓力測試,因為相對來說大型銀行出問題更容易引發金融危機。

王平提出3大共識,第一,央行應該要建立完整的分析架構,要有前瞻性指引,背後也要有堅實的研究基礎支持。央行目前看起來極低利率、低估匯率等作法可能會導致經濟負面結果,包括在衡量通膨上的方式應該要考量消費者預期、資產市場價格等,提高決策的獨立性、透明度和可究責性。

不過王平也說,央行前總裁彭淮南跟現任總裁楊金龍都蠻能堅持獨立性,但希望是系統性建立獨立的機制,而不只是因為個人堅持而已。

第二,台灣雖然發展很進步,但金融產業很多地方依然跟不上時代,很多規範沒有隨著環境在更新,跟新加坡相比還差很大。金融機構未有效發揮功能,台灣也應該針對建立主權基金做進一步討論。

第三,金融科技是未來金融產業的發展趨勢,可以不喜歡加密貨幣,但是數位貨幣一定會發生,台灣相關法規、個資監理等規範應該有所統合與修正。

敦促央行公布匯率干預數、提升獨立性

新科中研院院士、也是央行理事的李怡庭針對央行貨幣與匯率政策提出3大建議,包括應提升央行獨立性、公布匯率干預歷史資料,呼籲央行應該提出清晰且具有嚴謹分析為基礎的貨幣政策架構。

李怡庭指出,第一是提升央行獨立性,審視央行的地位,不應該視同為一般國營事業,使央行具備獨立的預算權,避免盈餘繳庫的績效壓力。

李怡庭解釋,台灣央行是被歸類在隸屬行政院的國營事業,依法要盈餘繳庫,央行預算、決算等都要經過行政院、立法院審查,但是操作貨幣政策的重要支持是預算的獨立性,央行這部分比較弱化。央行傾向助貶的匯率干預、極低的利率跟龐大的外匯存底,是否可能跟央行盈餘繳庫的考量有關。

李怡庭指出,各國央行確實有賺錢會有一部分要繳回國庫,但是如果透過法條規範,強制性恐過高。

第二,建議央行應該公布外匯干預的歷史資料,落後一段時間公布也可以。李怡庭表示,學術研究上,很多研究者都都找不到央行外匯干預的歷史資料,通常學者只能改用外匯存底或央行國外資產的變動量當作央行匯率干預的替代變數。

李怡庭舉例,包括日本、南韓、新加坡等43個國家都有公布外匯干預的月資料或是季資料,美國是落後2年公布,台灣也可以延遲5年,呼籲應公布歷史資料,在相關計算上才有更精確的結果。

相關新聞

新台幣2日暴衝逾3%,各界擔心5日是否會看到2字頭,學者示警低毛利的企業經營風險大增,可能會有無薪假、裁員的情況發生,...
高齡化 與少子化的社會現象已成為已開發國家的常態,在這個大趨勢下,人類也是第一次面臨長壽社會帶來的種種挑戰。 英國 國家長壽創新研究中心(...
桃園市長張善政分享了他近期閱讀天下文化出版的《黃仁勳傳》,從地緣政治與科技創新兩個面向,表達對美中對抗下台灣處境的深刻感受。他表示,...
內政部部長劉世芳表示,2030年住商部門溫室氣體排放量要較基準年(2005年)降低35%、挑戰非常嚴峻。內政部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