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局勢中 大國的權力角力

最新一期的《國際事務》期刊(Foreign Affairs)探討什麼是權力,以及權力如何在當今世界發揮作用。

通過烏俄戰爭的例子,指出權力的盲點,普亭作為一位精明的戰略家,除了鞏固自己國內的統治地位,並在國際上頑強地推進俄羅斯利益的強人,一直受到人們的欽佩和恐懼。無論是鎮壓國內反對派,還是吞併克里米亞,普亭都是一個不妥協、不妥協的領導人。西方媒體可能會詆毀他為暴虐的獨裁者,但許多西方政客也承認他們尊重普亭的指揮能力。 

更提及,在後冷戰時代,「軟實力」成為美國外交政策。這個詞是美國政治學家約瑟夫·奈(Joseph Nye)在他 1990 年的著作《注定要領導》中創造的,他在書中將其定義為「讓別人想要你想要的東西」。但瑟夫·奈不只是試圖闡明國家權力的一個因素。他還反對有關美國即將面臨衰退的論點。他認為,除了軍事實力和經濟實力外,美國還享有巨大的優勢。

不對稱的烏俄戰爭

戰爭實力一直是衡量權力的一種方式,但從烏俄戰爭後,武力等於權力產生了爭論。普亭錯估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實力,認為武力差距可以有望迅速取得勝利。勞倫斯·弗里德曼( Lawrence Freedman)指出,普亭因於高估了「武力」的原始力量,「低估敵人」忽視「指揮」作戰的重要性。

從入侵開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指揮方式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普亭最初的戰略錯誤是假設烏克蘭既敵對到足以從事反俄活動,又無法抵抗俄羅斯的力量。隨著入侵的停滯,普亭似乎無法適應新的現實。

相比之下,作為俄羅斯行動的最初目標的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拒絕了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提出的將其轉移到安全地帶組建流亡政府的提議。他不僅活了下來,而且留在了基輔,可見且健談,團結他的人民並向西方政府施壓,要求提供更多的支持、財政和軍事。通過展示烏克蘭人民保衛國家的壓倒性承諾,他鼓勵西方對俄羅斯實施比其他方式更嚴厲的製裁,並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戰爭物資。

當普亭頑固地重複他的「特殊軍事行動」時,澤連斯基的信心和政治地位都在增長。他鼓勵西方對俄羅斯實施比其他方式更嚴厲的製裁,並向烏克蘭提供武器和戰爭物資。

西方政府和北約高級官員開始談論可能會持續數月甚至數年的衝突。這將取決於俄羅斯指揮官在士氣低落的情況下保持戰鬥的能力,也取決於烏克蘭從防禦戰略轉向進攻戰略的能力。也許俄羅斯軍隊仍然可以從這種情況中挽救一些東西。或者也許普亭會在某個時候看到,呼籲停火可能是謹慎的做法,這樣他就可以在烏克蘭反攻奪走戰爭初期取得的收益之前兌現,即使這意味著承認失敗。

但是實際的戰爭是由質量和人為因素決定的,牛津大學全球經濟治理學教授恩蓋爾·伍茲(Ngaire Woods) 認為,普亭的妄想只是「迷戀自己的力量」而導致「盲點」的一個極端例子。

阻礙美國發展的社會分歧

拜登上任以來的一年半時間裡,國際秩序在大國衝突中死灰復燃。但中美仍然處於激烈競爭之中。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之後,華盛頓及其北約盟國被捲入了一場大規模的歐洲戰爭,這場戰爭讓自由主義的西方與獨裁的俄羅斯展開了對抗。許多分析人士認為,在這個動蕩的世界中,最重要的力量再次是軍事和經濟力量:美國限制威權對手威脅的持續能力取決於它能夠維持最先進武裝部隊的程度並確保其經濟實力能夠超過中國。

然而,在評論中經常被忽視的是軍事經濟力量依賴於國內社會穩定的方式。過去,川普利用民粹主義─階級、種族、性別和宗教方面日益嚴重的分歧來達到政治目。還迴避多邊聯盟,退出國際協議,以「美國優先」的願景。結果讓許多美國盟友對華盛頓維護自由國際秩序的能力缺乏信心。儘管他們歡迎美國重新參與北約和歐洲事務。

然,美國並不是唯一面臨嚴重社會兩極分化的國家。在許多國家,關於階級、種族、性別和宗教的政治和社會分歧變得越來越明顯。自 2008 年大衰退以來,收入不平等的加劇減緩了增長和社會流動性,不僅在意大利、英國和美國等國家,而且在芬蘭、挪威和瑞典這些以更公平的財富分配而聞名的國家. 自 COVID-19 大流行開始以來,美國和全球的反亞裔仇恨犯罪急劇上升。近年來,中國和印度也經歷了收入不平等的加劇,現在它們在世界經濟論壇的全球女性健康和生存性別差距指數中排名墊底。

這些緊張局勢凸顯了一個關鍵點:隨著西方政府關注國際衝突、戰略競爭和對全球經濟的破壞,對世界穩定的更大威脅可能來自削弱國家統一和實力的內部社會分裂。這些力量都是所謂的「內部權力」的一部分——國內社會等級制度決定了誰擁有權力以及為什麼擁有權力。正如這些等級制度可以影響國家繁榮和社會穩定一樣,它們也可以增強或限制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

對於任何特定國家來說,內部權力分配對於國際關係而言可能與外部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力量一樣重要,因為社會等級往往更加根深蒂固、無處不在、陰險且持久。

幾十年來,國際關係專家傾向於淡化國內權力關係在塑造世界秩序中的作用。即使軟實力和其他間接形式的國際影響力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可,情況也是如此:國際權力的概念——無論是通過脅迫、說服、引誘還是合作來行使——從根本上繼續被理解為兩國之間的對外關係問題。國家。當然,政治學家早就認識到,外交政策目標和結果受國內政治影響。美國政客們經常說把自己的房子整理好,作為保持美國在世界事務中的主導地位的先決條件;拜登對此的說法是呼籲「為中產階級制定外交政策」。

忽視有兩個主要原因。首先,學者和政策制定者傾向於圍繞國家安全構建權力概念。傳統上,國家安全被定義為保護一個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免受外國軍事威脅,這種做法往往忽視非軍事和非經濟的權力來源。其次,世界秩序的概念常常與國家之間的軍事和經濟能力分佈混為一談,而沒有考慮到它們內部社會等級的差異。
 

但正如最近的歷史所表明的那樣,分析師忽視這些內部力量是危險的。現在有大量關於社會分裂(無論是基於階級、種族、性別還是宗教)對政治和經濟權力影響的數據。例如,獲得新技術和教育的不均等,以及放鬆經濟管制和削減福利,導致社會等級最高層和較低層之間的階級鴻溝越來越大。根據皮尤研究中心的數據,從 1980 年到 2018 年,美國收入最高 10% 和最低 10% 的人之間的收入差距擴大了 39%。這種模式在中等收入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正在重複,例如中國和印度,估計全球三分之二的人口現在正面臨著日益嚴重的收入不平等。

種族已成為社會和政治分裂的另一個來源。儘管種族差異在美國和其他西方民主國家從未遠離表面,但近年來它們受到了更嚴格的審查。Black Lives Matter 運動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推動了激進運動,從公共場所移除奴隸主和殖民統治者的雕像,為被奴役的人的後代尋求賠償,並從古老的機構中刪除公開的種族主義者的名字。但這些要求也激起了美國和歐洲本土主義權利的強烈反對,種族主義暴力日益猖獗,種族主義思想日益成為主流。

在美國,儘管與種族不同,種姓等級——基於工作或血統的社會群體——繼續塑造世界許多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權力。亞洲達利特權利論壇——一個致力於捍衛低種姓成員權利的組織——估計全世界約有 2.6 億人,其中大多數在印度和尼泊爾,受到基於種姓身份的歧視。在印度的印度教民族主義政府領導下,近年來基於種姓的歧視和虐待有所增加,包括針對低種姓婦女的暴力行為增加。

性別差異和宗教迫害也繼續普遍存在。儘管近幾十年來取得了進展,但世界銀行估計,全世界仍有約 24 億工作適齡婦女缺乏充分的經濟權利。在95個國家,女性沒有同工同酬的保障,76個國家限製女性的財產權。就宗教而言,壓制性做法不僅持續存在,而且似乎正在增長。皮尤研究中心發現,在 2007 年至 2017 年間,對宗教實施“高”或“非常高”水平限制的政府數量從 40 個增加到 52 個,“涉及宗教的社會敵對”程度高的國家數量”從 39 個躍升至 56 個。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主要州,領導人越來越多地援引他們國家的文明歷史,鼓勵歧視少數群體和信仰。想想印度,那裡對穆斯林企業和基督教學校的襲擊急劇增加,或者土耳其,世俗價值觀不斷受到侵蝕,對宗教少數群體的壓制越來越嚴重,或者中國,它限制了數十萬維吾爾人和哈薩克人,以及“再教育營”中的其他穆斯林少數民族。

這些社會斷層線會對國際關係產生直接影響。一個能夠有效管理其社會等級制度的國家往往可以提高其生產力、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性,從而增加其在世界秩序中的影響力。然而,一個不能通過削弱其他國家對其穩定性或對國際社會和人權規範的承諾的信心而損害或削弱其國際地位的國家。此外,不平等或受社會限制的內部權力分配也可能影響一個國家的長期政治和經濟影響力。因此,尤其令人擔憂的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自由民主國家的國內社會差距仍然高得驚人,而且在某些情況下似乎還在擴大。

國家內部的權力分配對國際秩序至關重要,這首先是因為它具有深遠的經濟影響。例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2014 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 2008 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前的幾年裡,收入不平等的加劇使意大利、英國和美國的經濟增長下降了六到六倍。九個百分點;對於墨西哥和新西蘭,損失甚至更大,為 10%。同一項研究還發現,收入不平等得到控制的法國、愛爾蘭和西班牙從更高的 GDP 增長中受益。

 

許多國家也因種族差異而受阻。儘管奴隸制曾經通過降低勞動力成本和促進整體出口將美國和西方推向全球主導地位,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這種不公正制度的長期遺留問題是經濟增長放緩,社會不穩定和持續的種族等級制度。諮詢公司麥肯錫估計,在 2019 年至 2028 年間,美國黑人和白人之間的貧富差距將使美國經濟損失 1 萬億至 1.5 萬億美元的消費和投資損失。在印度,種姓也扮演著類似的角色。儘管種姓可以通過種姓內部的網絡和相互支持在短期內增加經濟活動和效率,但它造成的僵化社會等級限制了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性。

同樣大的是性別歧視對國家生產力的影響。通過限製或限製女性獲得教育、商業、政治和其他經濟活動領域的機會,性別歧視也限制了勞動力供應。在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在婦女發揮關鍵作用的農業部門。婦女參與勞動力的限制使低收入國家更難擺脫貧困。但性別障礙也會影響發達國家。2016 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估計,性別歧視每年給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 12 萬億美元,約佔全球 GDP 的 16%。

宗教限制也降低了許多國家的商業環境的吸引力。例如,在埃及,遊客是經濟活動的主要來源,旅遊業受到宗教衝突的負面影響,包括基督徒和穆斯林之間以及穆斯林兄弟會與埃及總統阿卜杜勒·法塔赫·塞西政權之間的暴力。許多阿拉伯國家廣泛的宗教限制——例如讓金融工具服從伊斯蘭法律委員會任意和不一致的規定——促使年輕企業家將他們的才能帶到海外。有時,國家壓制性的宗教習俗也會干擾重大的國際商業交易。1999 年,在美國國際宗教自由委員會建議制裁蘇丹侵犯宗教自由後,高盛不得不重組與在蘇丹投資的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的首次公開募股協議。(在重組後的交易中,高盛與中石油創建了一家僅在中國運營的新公司。)在所有這些方面,內部社會分化可以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的經濟表現,從而影響一個核心國際權力的形式。

但社會分裂的影響可能遠遠超出經濟增長。當允許社會分裂惡化時,它們可能會威脅到一個國家潛在的社會和政治穩定。最近在緬甸、斯里蘭卡、敘利亞和也門等地發生的衝突是由內部宗教分歧推動的。2021年,學者Weiling Jiang和Igor Martek發現,在74個發展中國家,宗教緊張局勢位居影響外國能源領域投資的四大“重大政治風險因素”之列。在收入嚴重不平等的國家,公民也可能更容易起來反對政府以實現經濟、社會和政治平等。促進或維持種族和宗教歧視的政府也可能鼓勵更高的暴力或極端主義發生率。

尤其,基於性別的暴力在許多國家尤其持續存在。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到 2021 年,全世界 15-49 歲年齡段的女性中有 27% 遭受過親密伴侶的某種形式的虐待,無論是身體暴力還是性暴力,或兩者兼而有之。在發展中國家,由於傳統的社會習俗,如要求嫁妝、名譽殺人和切割生殖器官,婦女遭受特定形式的暴力。但對婦女的暴力行為不僅限於貧窮國家。例如,聯合國毒品和犯罪問題辦公室將澳大利亞、瑞典和英國列為性暴力報告率最高的國家。美國的強姦率非常高。

國內的社會緊張局勢可能會在國際範圍內上演。經歷暴力或社會不穩定的國家可能在投射軟實力方面受到限制;它們還可能容易造成雙邊緊張局勢,破壞自由貿易談判和其他形式的多邊合作。種姓緊張是印度政治暴力的長期根源,這削弱了該國的全球聲譽。

儘管在世界許多地方,階級、種族、性別和宗教的分歧正在增加,但有證據表明,當這種緊張局勢緩和時,各國可以增強其國際實力。例如,為女性提供更強大的法律權利,更好地獲得醫療保健、教育、金融服務和技術,不僅有利於人權或社會正義,也有利於提高生產力。根據樂施會的數據,2000 年至 2010 年間,拉丁美洲有償勞動力中女性人數的增加有助於減少 30% 的貧困。2015 年,麥肯錫全球研究所估計,女性的全面融入為世界經濟帶來的好處到 2025 年,有償勞動力將達到 28 萬億美元。

各國可以通過消除種族差異來獲得類似的收益。智庫 PolicyLink 和南加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消除種族群體之間的薪酬差距將使美國經濟增長 14%;華盛頓公平增長中心估計,縮小種族、族裔和性別差距每年可為美國 GDP 增加 7.2 萬億美元。這些好處需要與政府支出的成本進行權衡,以使薪酬平等,但回報仍然是可觀的。

加強宗教寬容和自由也會影響國家經濟競爭力。值得注意的是,被皮尤研究中心列為對宗教有“非常高”限制的十個國家中沒有一個——包括阿爾及利亞、中國、埃及、伊朗、馬來西亞、馬爾代夫、俄羅斯、敘利亞、塔吉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是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指數中最具競爭力的20個國家之一。
 

認識到內部權力會影響國家的外部實力,這為國際關係提供了重要的經驗教訓。對於西方來說,社會分裂的增長應該是一個警告。越來越多的研究表明,民主並不必然導致基於收入、種族、性別或宗教的等級制度的減少。西方民主國家作為一個整體在這些領域的表現都不是特別好。相反,民主制度可以為社會分裂提供掩護,並允許利用它們來謀取政治利益,正如近年來在美國和其他地方發生的那樣。此外,隨著這些差異變得更加明顯,它們也削弱了西方對抗專制蔓延的能力。

例如,這些趨勢並非不可逆轉。與非民主國家相比,先進的民主國家有能力自我糾正和挑戰持續存在的社會等級制度。由於其更高的透明度、言論自由和公開辯論的文化,民主社會可以揭露這些分歧,他們的選民可以改變被視為不願或無法解決根本原因的政府。然而在美國、歐洲和其他地方,民主國家一直受到政治兩極分化和右翼民粹主義興起的製約,這使得形成政治共識來解決基於階級、種族、性別和性別的分裂變得越來越困難。宗教。與此同時,許多發達國家已經建立了可能與加強現有做法相關的經濟利益。

當然,內部權力結構也可以限制許多非西方國家的影響力。巴西、中國、印度、俄羅斯和南非是特別引人注目的例子,這些國家擁有龐大的經濟體和基於種姓、性別和宗教身份的顯著社會經濟差異。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南非是世界上最不平等的國家,最富有的 1% 人口持有該國 80.6% 的金融資產。這很重要,不僅因為收入不平等與低增長之間的聯繫,還因為它為腐敗和不穩定創造了動力。此外,在許多國家,不同類型的社會等級往往同時出現,並且相輔相成。例如,收入不平等通常與種族、種姓、性別、和宗教歧視。種族偏見是宗教不容忍的誘因,反之亦然。因此,政策制定者需要製定超越特定差異的戰略,以解決導致所有類型社會等級制度的條件。

減少社會分裂並不能消除國家之間的權力和地位差異。但是,那些通過確保更公平的工資分配和遏制歧視性做法(從而實現增長最大化)來更好地發展和利用自身權力的企業,從長遠來看可能會享有更大的穩定性和影響力。這些努力需要從國內開始,包括在美國及其許多歐洲盟國。但鑑於這些分歧在許多國家普遍存在,僅通過國內政治不太可能取得持久進展。需要加強全球合作,包括集體努力加強旨在防止基於種族、種姓、性別和宗教信仰的歧視的國際人權協議和其他國際規則。由於所有國家,無論貧富,都受到這些差距的影響,改革努力可以而且應該被視為人類的共同挑戰。通過在社會群體之間創造一個更公平的競爭環境,美國和自由國際秩序的其他成員可以更好地調動他們的內部力量,提高他們的集體能力,以加強整個世界的穩定與和平。 

 

相關新聞

新台幣匯率近期勁揚,引發市場對美國施壓升值的揣測。彭博和路透等外媒6日報導,台幣走升部分原因來自未經證實的猜測,...
中國人民銀行(大陸央行)行長潘功勝7日在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宣布,降準0.5個百分點,向市場提供長期流動性約人民幣1兆元(新台幣4...
德國聯邦議會於5月6日舉行總理選舉,基督教民主黨(基民黨)主席梅爾茨(Friedrich Merz)歷經兩輪投票,最終在第二輪當選總理,...
國際貨幣基金(IMF)總裁喬治艾娃(Kristalina Georgieva)在一場會議上說,美國對中國加課關稅,將使中國出口需求急遽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