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7峰會公報「9大重點」 彭博:G7對中國立場仍存在分歧

綜合媒體報導,七大工業國集團(G7)今天結束峰會。會後公報除提到2019冠狀病毒疾病(COVID-19)疫苗供應和疫源調查,更提到台海局勢、新疆和香港,以及氣候變遷等問題。但對中立場仍存在分歧。

由美國、日本、英國、加拿大、德國、法國、義大利組成的G7,11至13日在英格蘭西南端康瓦爾郡(Cornwall)召開峰會。包括日本經濟新聞和共同社等媒體都報導,這次G7峰會公報是第一次提及台海情勢。

拜登就任美國總統以來第一次的G7峰會。G7史上從來沒有一次峰會公報像今年一樣這麼直接批評中國,可見西方主要民主國家正跟隨美國腳步,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

新疆問題近年成了西方各國與中國爭執的焦點,歐盟、美國、加拿大、英國3月才聯手對中國實施制裁。G7在公報中批評中國少數族群的人權問題,並對農業、太陽能、成衣業的強迫勞動問題表示憂心,誓言將解決供應鏈的強迫勞動問題。

對此,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表示:「世界上許多地方的人受苦,不像我們一樣活在民主。」去年底,歐盟與中國完成談判的投資協定,也因為中國沒有對禁止強迫勞動做出堅定承諾受到批評,梅克爾指出,七大工業國期待中國批准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核心公約。

G7在公報中宣示將加強協調和集體行動,以對抗強迫技術轉讓、盜竊智慧財產權、扭曲市場的國有企業、造成過度生產的補貼等不公平的貿易行為,這裡沒有直接點名中國,不過顯然是衝著中國而來。

以下是這次公報重點整理:

●台海局勢

公報第60點提到:「我們重申維持印度洋-太平洋地區自由開放的重要性,這個地區應具有包容性,並以法治為基礎。我們強調台灣海峽和平穩定的重要性,並鼓勵和平解決兩岸議題。」

「我們依舊嚴正關切東海和南海局勢,強烈反對任何單方面試圖改變現狀及令緊張情勢升溫。」

《中央廣播電台》報導,針對七大工業國集團(G7)領袖峰會聯合公報有關台灣海峽情勢的內容,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歐江安今天(14日)上午表示,這是G7前身G6自1975年成立後,36年來首度在峰會聯合公報中納入友台文字,外交部對G7各國元首及歐盟領袖,以具體行動展現對台海和平與穩定的重視,表示高度歡迎與誠摯感謝,並認為台海的和平穩定,已取得美、日、英、歐盟等世界主要民主國家元首及領導高層的高度共識,也代表台海和平穩定是打造「自由與開放的印太地區」不可或缺的關鍵一環。

歐江安指出,今年G7峰會是2019年底武漢肺炎(COVID-19)爆發以來首度舉行實體會議,會中各國就全球疫苗接種、疫後經濟復甦、強化全球供應鏈的韌性及氣候變遷等重要議題進行討論,而聯合聲明則推出「重建美好未來世界夥伴關係」,同意出資協助拉丁美洲及加勒比海、非洲及印太地區中低收入的發展中國家,在有關氣候、公衛安全、數位科技、性別平等等重點領域,協助完善相關基礎建設及數位轉型。

●中國侵犯少數族群人權

公報當中抨擊中國侵犯少數族群人權,包括在新疆強迫勞動,以及在香港打壓支持民主人士。

公報寫道:「我們將推廣我們的價值,方式包括呼籲中國尊重人權和基本自由,尤其關於新疆,以及依據中英聯合公報和基本法所訂定,香港應享有的這些權利、自由和高度自治。」

拜登表示,G7領袖上次會面時公報沒有提及中國,但這次有。他說,G7領袖同意點名新疆、香港人權侵犯情事,且是明確提及,也會協調出共同策略應對中國非市場政策;針對太陽能產業、農業與製衣業內的強迫勞役問題,他們也將採取嚴肅作為。

《BBC》報導,中國駐英國使館隨後在官網以答記者問形式作出回應,指責七國在新疆、香港與台灣問題上「對中方進行蓄意誣蔑」,又稱各國在新冠病毒溯源問題上有著「昭然若揭」的政治目的。

事前有報道指出,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就對華立場向其他六國領導人施壓,各方幕後對公報措辭曾作激烈爭論。但美國國家安全顧問傑克·沙利文(Jake Sullivan)稱,七國在對華立場上「日益趨同」。

● 承諾捐助10億劑COVID-19疫苗

G7未來1年內將供應10億劑COVID-19疫苗,今後幾個月就會跟民間部門、20國集團(G20)和其他國家合作提升捐助量。

公報內容寫道:「我們於2021年2月上次開會後,包括在卡比斯灣(Carbis Bay)這裡一再許諾,未來一年內將提供10億劑疫苗。」

「今後幾個月,我們將和民間部門、G20和其他國家合作提升捐助量。」

●呼籲世衛進行第2階段疫源調查

G7呼籲中國配合世界衛生組織(WHO),就這場全球疫病的起源進行第2階段的「透明」調查。

公報中說:「我們呼籲由世衛召集進行及時、透明、由專家領導、以科學為基礎的COVID-19第2階段疫源調查,包括在中國境內調查,如同專家報告所建議。」

● 承諾繼續經濟振興措施

G7領袖承諾,將繼續進行各自國家大規模經濟支援計畫。

G7峰會公報寫道:「我們將繼續支援我們的經濟,直到不再需要為止,並把我們的支援焦點從回應危機轉向促進未來的成長。」

G7為抗衡中國的「一帶一路」倡議,在這次峰會正式通過名為「重建更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簡稱B3W)的計畫,準備成立工作小組,大舉投資中低收入國家的基礎建設。

梅克爾說,西方工業國家已經意識到,必須為貧窮國家的發展做更多,而且只有「具體的計畫」才有用。不過,項目細節和金額都沒敲定,她期待下一次峰會能正式提出。明年德國將從英國手中接下G7的輪值主席國。

● 同意氣候與保育目標

與會代表同意在2030年前,保護全球至少3成的陸地及海洋。意在設法終止並扭轉日益惡化生態多樣性的「大自然協定」(Nature Compact),也放眼在2030年前,將碳排放減少至2010年水準的近一半。

這包含規定「儘快」使用所謂的潔淨煤來發電,終結大多數國家支持的海外化石燃料產業,以及逐步淘汰汽油與柴油車。

●終結稅務「逐底競爭」

G7各國支持設立「更公平的稅務體制」,設定全球最低企業稅率、集體打擊逃稅,認為如此一來有助解決不公平的現況。公報內容並提到,G7現在將繼續按國家逐一討論一項全球最低企業稅率15%的計畫。

●力挺日本辦東奧

G7領袖表態支持日本「以安全、安心的方式」舉行東京奧運與帕運,作為全球團結克服COVID-19疫情的象徵。

●與俄羅斯的關係

G7在公報中表示:「我們呼籲俄羅斯緊急調查境內使用化武的情況並給予可信解釋;停止系統性打壓獨立公民社會與媒體;查明、阻止在境內發動勒索軟體攻擊、濫用虛擬貨幣進行洗錢和其他網路犯罪的人士,並追究他們的責任。」

公報中也提到:「我們重申有意與俄國建立穩定、可預測的關係,並將繼續就彼此存在共同利益的領域進行往來。我們再度呼籲俄國停止顛覆行為與惡意行徑,包括干涉他國民主體制,並履行國際人權義務和承諾。」

《彭博》:G7對中國立場分歧 歐美關係現矛盾

《彭博》指出,從峰會期間和會後各方發言互動,均反映各國在對中國立場等議題上仍然存在分歧,本次是經歷美國前總統川普時代後的首次G7峰會,並發表會後公報,這被認為在川普時代是難以發生。

儘管已較之前融洽團結,但各國領袖之間仍然存在分歧。以英國脫歐為例,英國首相強生與法國總統馬克宏就北愛爾蘭議題針鋒相對,令兩者關係出現波瀾。

美歐關係更為微妙。德國總理梅克爾在峰會閉幕後受訪,表示一位新美國總統「並不意味著世界不再有問題」。義大利總理德拉吉則指,對峰會的整體感覺是積極但很現實,而主題是「G7應對中國和其他專制國家採取什麼態度」

拜登希望重建聯盟,並表明美國回來了。但梅克爾表示,歐洲將「會對我們不能接受的事上直言不諱」,也沒有忘記美英兩國在疫情最嚴重時期拒絕出口疫苗;但歐盟縱使接種疫苗進度緩慢,仍沒有阻止疫苗出口到英美兩國。

文章指,會議予人感覺是拜登即使受到歡迎,部份原因只是他並非川普,且即使是友好成員,也不會一下子恢復之前的「常態」,昔日美國主導決策和編排議程等事上已結束。相反,即使梅克爾9月不再代表基民盟參加大選,但她認為美國以外其他成員在決策重大事務上,應享有更平等地位。

各國對中取態差異

至於G7各國對中取態差異,文章形容是「微妙而明顯」。雖然各國領導人未必支持新型冠狀病毒來自武漢實驗室的說法,但會後公報仍支持調查。不過,當談及更實質問題,包拾如何應對中國崛起的經濟實力、以及中國面對國際批評時的態度,G7領導人仍然難以展示團結一致。

報導引述一名G7官員表示,歐洲尤其是義大利和德國,認為被美國推向反中論述,這並不能準確反映他們與拜登的對話。而會後公報有關中國的內容,亦未如美國所要求般強烈。報導引述一名美國官員堅稱其未被淡化,儘管透過比較以往聲明顯示,在提及中國方面仍有猶豫。例如在官方版本中,美國努力指出在與德拉吉的30分鐘談話有討論到中國,但其實甚至未提及中國。

歐洲企圖取中間路線

報導指,歐洲更為重視經濟利益,他們越來越被擠壓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而因疫情關係,中國經濟比預期更早地超越競爭對手美國。這解釋歐洲對於過激地推動反中訊息的戒備。

文章形容,馬克宏是尋求中間立場的領導人,他在峰會熱情擁抱拜登,其推特充斥著他與拜登的互動;但與此同時,儘管他稱北京是「經濟對手」,亦指出法國希望找到與中國合作的方法,G7不應成為反中俱樂部。

相關新聞

金管會主委黃天牧將在新內閣就任後,轉戰產業界,接棒台灣金董事長沈榮津的位置成為新董座,這也是新內閣公股銀行人事安排第一槍,...
行政院主計總處發布2021年家庭財富差距統計,台灣最富有前20%家庭每戶平均財富,是最貧窮家庭財富的66.9倍,...
曹辛的文章中提到關於影響中歐關係的兩大因素:分別是俄烏戰爭背景下的中俄關係、以及中歐之間圍繞著所謂中國「產能過剩」的博弈。...
環境部、國科會發布,若趨勢不變,極端暴雨恐成常態,農漁產量將下滑  《氣候變遷因應法》通過以來,第一本國家級氣候調查報告8日公布。...